沿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
发布时间:2012-03-27 09:57:09 来源:椒江区科学技术协会 阅读次数:1769
——记椒江区园林花卉协会会长、市沿海盐碱地绿化研究所所长许基全
不高的个头,黝黑的皮肤,这个看似普通的老人获得了“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我国林业行业最高科学技术奖项,他就是椒江区园林花卉协会会长、台州市沿海盐碱地绿化研究所所长许基全。
许基全,1963年毕业于浙江丽水林校,被分配到玉环县农林水利局工作,曾任大鹿山苗圃负责人、副场长、工程师等职;1984年5月调任椒江市农林局副局长,现任椒江区园林花卉协会会长、台州市沿海盐碱地绿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林学会会员,兼任江西省林业科学院宁波江南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浙江林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教授。
长期从事沿海困难立地绿化造林技术探索研究工作的许基全,在上世纪60年代,率先攻克岩质海岸绿化和泥质海岸绿化两大技术难关,树立起玉环县大鹿山荒岛绿化和黄泥坎塘海涂重盐碱地绿化两面全国沿海绿化工作的旗帜。他研究总结出沿海困难立地绿化造林的“1138”技术,即沿海绿化树种选择的十一项要领,土壤改良的三大措施和营林栽培八项技术,并首创了“生态景观型”、“生态经济型”和“综合型高效益”三个现代林业科学发展模式。
攻克世界性技术难关:岩质海岸绿化
岩质海岸绿化是世界性的技术难关,被我国列为“八五”、“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而许基全在上世纪60年代已率先攻克这一技术难关。
在浙江省玉环县的东南洋面有一个大鹿山岛,它包括大鹿山和小鹿山两个小岛,总面积2600余亩,是个典型的基岩型砾石山岛屿。岛上风大、干燥、山陡坡险,悬岩裸露,砾石满坡,瘦骨嶙嶙,远离陆地,不长一株树木,是个被人们认为无法可绿化的千古荒岛。
1963年,许基全经过调查,发现岛上仅有4株针叶枯黄、高度不及0.5m的小马尾松,别无其他树木。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许基全分析了大鹿山岛风大,蒸发强度大,土壤瘠薄,严重干旱缺水的立地环境条件,决定选择抗风力强,耐干旱瘠薄的树种,并采取就地建立苗圃,开展苗期驯化锻炼,同时选择在雨季造林等项技术措施。许基全还研究采取以速生高大常绿阔叶乔木树种为主体,多林种、多树种相结合的造林技术方案,能够使荒岛尽快绿化成林,形成森林小气候,改善岛上的生态环境。同时进一步引种木麻黄、桉树、黑荆树、北美红杉、北美鹅掌楸、日本柳杉、台湾相思、海南石梓、广玉兰、罗汉松、福建柏、杉木、柏木、银杏、桂花、文旦、柑橘、杨梅等140余种国内外优良树种,绿化了岛上的全部山丘坡地。
根据1984年调查统计,大鹿山岛有林地面积达2258亩,林木蓄积量6532m3,森林覆盖率为85.7%,已经成为我国沿海绿化工作的一面红旗。
自1970年以来,人民日报先后以《荒凉小岛变绿洲》、《常绿岛》、《绿荫覆盖的大鹿山岛》为标题,对大鹿山岛的绿化成果进行宣传报道。1984年5月17日,人民日报在头版以《许基全等拓荒者奋战二十一年 大鹿山荒岛变成海上林园》为标题进行宣传,同时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批示赞扬。
现在,大鹿山岛已经成为我国沿海生态林业建设的先进典型。绿化后,岛上的风速减弱70%以上,空气相对湿度提高5%,最高气温下降2.5℃,最低气温提高1.1℃,鸟类等森林动物大量增加。同时这里也成为我国森林景观与森林生态建设相结合的极佳典型。岛上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有了极大地改善,大鹿山岛已经从一个不宜人居的小岛,建成环境优美的“海上林园”。1991年经林业部批准,这里建设为森林公园,成为浙江沿海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可以肯定地说,这是许基全首创并践行的沿海困难立地生态景观型林业建设模式的代表性典型。
突破世界性绿化难题:盐碱地绿化
盐碱地绿化一直是世界难题,也是国际国内专家主攻的热点。然而在上世纪60年代,许基全已经率先攻克了这一世界性的绿化技术难关。
玉环县黄泥坎塘位于玉环岛的东部,两面濒海,是一片新围垦的粘涂重盐碱地,土壤含盐量达6‰~7.6‰,PH值8.5~9.5。1966年,许基全在这里负责营造海岸基干防护林带。他根据这片海涂地土质粘,地下水位高,土壤含盐量高,通透性差等情况,针对性地采取做高垅整地,以提高种植点高度,相对降低地下水位,有利于淋盐养淡,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并根据沿海地区风力大,蒸发强度大,缺乏淡水浇灌的实际,选择在沿海地区风力相对较小,空气湿度大,通过透雨淋洗,种植点土壤含盐量大幅度下降后的梅雨季的阴雨天和大雾天造林。许基全在两条海堤边上营造了宽10米,长达1500余米的木麻黄海岸基干防护林带,成活率达到95%以上。随后他又规划营造了纵横交叉的辅助林带,使整个海塘实现了林网化。降低了风速,降低了水分蒸发量,防治了表层土壤返盐返碱,调节了温度和湿度,极大地改善了海塘地的生态环境条件。
1968年,许基全又在这片海涂地上负责建立苗圃,就地培育优质苗木,发展文旦(柚子的一个地方品种)、柑橘等果树,均首次获得成功,在沿海盐碱地建成首个生态果园。由于有优良的防护林蔽护,各种果树生长良好,不但产量高,而且果品质量亦明显提高,使这个原来在当地也没有什么名气的小水果,一跃成为“中华第一柚”。在全国柚类果品质量评比中,玉环文旦已经连续12次被评为全国柚类果品质量第一名,使文旦果品身价百倍,在上个世纪70年代,每亩海涂文旦年产值超万元。为此,玉环县成为我国沿海盐碱地绿化的一面旗帜。1982年3月12日,人民日报在头版以《营造防风林 海涂披绿装》为标题,对海涂盐碱地绿化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在上世纪60年代初以前,由于荒岛绿化和沿海盐碱地绿化技术尚未突破,玉环县森林植被稀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台风、干旱、干冷风、风暴潮等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使玉环县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浙江省其他地区。在大鹿山岛和黄泥坎塘这两个全国沿海绿化先进典型的带动下,玉环县林业绿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已跨入全国先进地区行列。根据1976年调查统计,玉环县有林地面积为159179亩,林木蓄积量16777m3;到1984年,全县有林地面积为176696亩,林木蓄积量达175498m3。在短短的8年时间,玉环县森林蓄积量增长10倍多,创造了海岛绿化工作的奇迹;1985年,玉环县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绿化先进县。现在,玉环县已经成为我国沿海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典型。
进入新世纪,许基全又攻克了沿海化工区盐碱地绿化、感潮带滩涂绿化、含盐量达15‰以上的极重盐渍土快速改良及绿化三大技术难关,使盐碱地绿化技术研究工作居国际国内领先地位。
台州市沿海是浙江省重要的化学原料药生产基地。风大,土壤盐分高,土壤和大气受到污染,增加了绿化难度,因而化工园区绿化大多采取加填黄泥层后铺植草皮或种植矮灌木,以达到绿化面积指标,对改善环境的意义不大。致使化工区的大气污染物大量地向城区和附后近农区扩散,严重污染了市区环境,市民要求化工区停产、搬迁的呼声十分强烈。
许基全经过研究提出,在化工区引种优良速生高大常绿抗风能力和抗污染能力特强的阔叶乔木树种进行绿化,通过树木的阻隔,吸收和净化,环境污染的矛盾是可以得到缓解的,化工产业和人居环境条件,是可以协调发展的。他在沿海化工区引种了巨桉、柳桉、邓恩桉等世界上著名的速生常绿乔木树种,达到当年造林,当年成林,当年发挥效益的目标,创造了我国沿海防护林建设史上的奇迹,突破了化工区盐碱地绿化技术难关。
台州市海岸线总长1600余公里,沿海地区台风、风暴潮、海啸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沿海地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遭受严重威胁。搞好感潮带滩涂绿化,就可以起到消浪抵御海啸和风暴潮的作用。许基全不但在潮间带滩涂引种“红树林”的优良树种——秋茄树,获得成功,而且在感潮带滩涂营造以木麻黄为主的速生高大常绿乔木树种为主的防浪护堤林也获得成功。
台州市还是一个沿海山城,人多地少,沿海岛屿多,滩涂面积大。合理开发利用滨海滩涂资源,是解决土地资源不足的重要举措。但由于沿海平原地区海风长驱直入,海风海雾含有盐分,对建筑物和机械、仪器仪表有严重的腐蚀作用,如果能建设优良的沿海防护林,就可以阻挡海风海雾的侵袭。自2008年春季以来,许基全重点开展极重盐渍土快速改良及绿化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在5000多米长的一线海岸,营建以桉树为主要树种的海岸基干防护林带获得成功。
多项举措促进区域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因为许基全的突出成绩,1981年他破格晋升林业工程师。1984年1月他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林科技推广工作经验交流会,被国家经委、国家科委、农牧渔业部、林业部联合授予全国农林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1984年5月,许基全同志调任椒江市农林局副局长,上级领导要求他以绿化大鹿山岛的经验和毅力抓好椒江市的林业绿化工作。
椒江市位于浙江中部沿海。许基全调查分析了椒江市海域辽阔,岛屿多,滩涂面积大,山上以马尾松单纯林为主,林业效益低下的实际情况。为了开展生态、经济、森林景观三大效益兼佳的综合型高效益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他同全市林技人员研究提出:一要大力引种优良速生树种,以加快荒山、荒岛绿化,改变椒江林业落后面貌;二要大力发展名特优经济林,加快疏林和低产林改造,提高林业效益;三要建设以高大速生常绿乔木树种为主体的海岸基干防护林带和农田防护林,提高低御台风和防治干冷风的效能,有利于改善沿海平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四要大力提倡发展以当地特产名果柑橘等果树为主的庭院绿化和“四旁”绿化,提高广大群众植树种果的积极性;五要大力提倡以改善生态和美化环境相结合的城乡园林绿化、道路绿化和风景林建设,为城乡居民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和休闲旅游环境。
由于林业发展方向明确,措施有力,技术服务工作到位,大大推进了椒江市林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根据连续两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统计,从1984年到1989年,椒江市森林覆盖率从14.0%提高到25.0%,在浙江省率先消灭荒山荒岛,比浙江省的要求提前8年实现绿化椒江的目标。
由于全市林种、树种结构进一步优化,森林火灾受害面积逐年下降,抑制了森林病虫害暴发和蔓延,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全市的生态环境有了极大地改善,林业生产总值呈直线上升,到1990年,全市平均每亩林地年收益已达500元以上。
林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但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也加快了城市化进程。1994年,国务院批准台州撤地建市,行政中心从临海搬迁到椒江,使椒江从原来的一个县级市成为地级市的主城区。
累累硕果尽显践行者本色
几十年来,许基全攻克了沿海困难立地绿化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为我国沿海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为了推进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许基全克服了文化水平低等重重困难,为了总结推广沿海困难立地绿化实用技术,已出版《综合型高效益沿海防护林体系营造技术》、《生态环境建设论文选》(个人论文选)、《综合型高效益林业建设实践与探索》、《杭州湾沿岸盐碱地绿化实践与探索》等多部专著。他已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1999年发表于《科学中国人》第8、10、12期的《综合型高效益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试论我国林业发展的对策》、《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对策》等篇文章,为了满足我国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多方面需求,针对林业分类经营不能同时解决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出生态、经济、森林景观三大效益俱佳的综合型高效益林业科学发展模式,是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行技术理论的探索研究;2007年发表于《中国农村科技》第5期的《沿海盐碱地绿化实践与探索》,简明地阐述了沿海困难立地绿化造林的“1138”技术;在2004中国浙江生态省建设论谈会上交流的《加快沿海滩涂绿化 促进合理开发利用》和发表于《发现》2005年增刊的《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则概括地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多年的科研实践活动中,许基全主持完成的“大鹿山岛绿化及木麻黄引种驯化技术研究”、“木麻黄引种栽培的研究”、“海岛绿化技术应用及林木引种技术研究”、“桉属树种引种栽培技术研究及推广”、“综合型高效益沿海防护林体系营造技术研究”等项目,已分别获浙江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四等、三等奖,浙江省林业厅科技进步二等、三等奖和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许基全虽已年逾花甲,但他仍然奋斗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第一线。鉴于他几十年为沿海困难立地绿化造林技术的不懈探索研究,《中国林业》、《中国绿色时报》、中国《科协论坛》、《人民文摘》专刊分别以《退休不忘绿化》、《沿海滩涂播绿人》、《在荒岛滩涂上写论文》、《盐碱地上的绿色梦想》为标题,对他的事迹进行了报道。许基全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无愧为沿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