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人 不平凡事——记椒江区三甲街道科普工作者叶小富
发布时间:2011-12-01 15:54:48 来源:椒江区科学技术协会 阅读次数:1807
在椒江区三甲街道,要了解农事、解决种养殖方面难题的人喜欢找叶小富,了解科普的人更会找叶小富,对一些希奇古怪的事物不懂的还是要问一问叶小富。叶小富是三甲街道原农办副主任、农林技术推广站站长、三甲街道科协秘书长、街道科普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成员之一,是三甲街道科普事业的主要推动者。
叶小富,1953年出生,1977年进入乡镇机关农业战线工作,虽然,他只有小学文化,但凭着他对科普的迷恋和对科普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几十年来,被他啃下的各类科技文化书籍叠加起来能有与他本人一样高。他一直坚持边自学农业技术,边进行田里试验,边推广新技术,为当地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先后有43项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省、市、区农业科技奖,获得省市区各种奖状、荣誉证书30多件,成为远近闻名的土专家,单位同事都爱叫他“叶博士”。翻开叶小富的荣誉资料,被他一项项的研究成果所惊叹,从这么多的荣誉中看出他为科普事业所花费的心血,他用不平凡的事迹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
迷恋科普的动力原自父亲教育
在谈起迷恋科普知识的动力是什么时?叶小富用一句朴素的话道出了原委,他说:“没有父亲的教育就没有我今天的叶小富”。从小家里的条件有限,父亲常教育他说:“要多学门技术,有了技术不愁没饭吃,别人学会90样技术,你只有学会89样的话,你就会叫他师父,就会被别人瞧不起!”他将父亲的教诲当作自己人生的座右铭,从小就养成利用点滴时间学习的习惯,无论是耕田种地还是放牛,只要一有空就拿起随身携带的书本学习,就是现在年纪大了,也还是喜欢学习。在工作之余,别人用来打牌等娱乐来消磨时光,而他仍然是坚持学习,不是在书店、图书馆就是在试验田里,用自己特殊的方式留住时光。当遇到困难或自己无法解决而想放弃时,耳边就会想起父亲常说的那句话,咬咬牙,心中就会产生克服困难的力量,多年来他一直是这样坚持着,从而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学习方法。现在他把这套学习心得传于孩子,让孩子受益非浅。
多年来,凭着对科普知识的热爱,只有小学文化的叶小富,自学了《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果树栽培学》、《遗传育种学》和《农业昆虫学》等多种农业科普书籍,并加以消化和吸收。平时关注国内外有关农业科普方面的研究文章,收集成册,成为学习科普的良师。他多次利用双休日、节假日自费到浙江大学、省农科院、省柑桔研究所、杭州市果树研究所和金华农科所等地科研单位拜师学艺,许多著名的专家成为他的师傅。他除了向书本、专家学习外,拜一切内行的人为师,向身边有经验的农民朋友学习。只要有空,叶小富常要到各种植大户处参观学习,交流经验,常带着小本子记录农户的经验教训,将他们的经验教训成为自己的经验。
叶小富注重实践,自已承包了一块试验田,为了进一步了解各种品种的特性,他自费先后引进了粮食类、果树类、蔬菜类、花卉类和林木类等优良品种品系300多种,将承包田当作自己的科学试验基地,有目的地进行试验,筛选出一套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的优良品种,总结种植技术,并免费进行传授推广,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增加收入。
经过多年的学习和不懈追求,叶小富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他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科研能力得到长足的进步,他从一个只有小学级文化的普通青年成长为一位优秀的农艺师。从此他的名声大振,找他的人很多,叶小富就更忙了。
用科普知识为农户排忧解难
攻克柑桔低产难关。三甲街道原有桔柑6000余亩,但有1000多亩出现只开花不结果的问题,亩产不到600公斤。 如:柑桔小核本地早品种,核小、皮薄、糖度高、口感好深受大家广大消费者喜爱,由于本地早树冠高、长势旺、易抽六月梢等特性,往往造成只开花不结果,即使能结果,产量也很低的现象。看到这种现象后,叶小富心里很着急,想着能不能通过改良或者采用一种技术解决低产的难题。他翻阅了大量的农技资料,没有找到答案。怎么办?只有自己摸索,他相信凭借自已多年的经验,自己能找到解决的办法。说干就干,他利用空闲时间开始在自家的橘树上试验,查找不结果的原因。他尝试过人工摘梢、控肥控水、药剂控梢和拉枝方法后没有见效。后来又尝试过修剪、顶端嫁接一些其它果种以削弱顶端优势、破坏性增产措施(如断根、铁丝捆扎)、枝轮上刻伤、环状剥皮等方法,每种方法做过后进行记录,再进行分析比较,看一看哪种方法好。经过长达6年的潜心研究,反复进行过无数次的实验和改进,终于总结出《六改四保——小核本地早栽培技术》经验,特别是他研究发明了一种专用环剥刀,这种刀,比原来小刀的工作效率提高了10培,对不结果的本地早树进行“两次窄门环剥”后,终于解决了这一低产难题! 获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使用环剥保果技术后,小核本地早等产量由原来亩产不到600公斤,猛增到连续平均亩产3225公斤,增长了5倍多。按照当时价格进行计算,每年为农户增收100多万元。
攻克巨峰葡萄僵果难关。葡萄是深受百姓喜爱的食用浆果,在80年代是村民们致富首选的经济作物,哪时村民们争相种植,但是没有掌握种植技术,造成葡萄落花、落果和僵果等现象,产量很低,品质不断下降,面临全部被淘汰的危险。叶小富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心里很着急,他暗下决心一定找到解决办法。于是,他把自己的承包地改为葡萄的试验地,翻阅了大量的资料,进行苦心研究,希望能找到答案。他去浙农大向有关专家教授请教,到种植户地里查看,通过反复试验,终于摸清了造成僵果的主要原因,总结出一套预防僵果的方法,向农户推广。他的方法是对葡萄采取“矮、密、早、促、控、保”八字系列技术,采用这八字要诀后,使葡萄不产生僵果现象,平均亩产达到2000公斤以上,当时亩产能达到7000元到8000元,深受农户欢迎。消息传开后,黄岩、路桥、温岭、临海等地的种植户洛泽前来参观取经,叶小富豪无保留地将技术传于他们,忙得不亦乐乎。
攻克榨菜瘟株难关。我区种植榨菜已有50多年历史,“三星牌”榨菜曾远近闻名,常年种植面积3万余亩,主要分布在三甲甲北、山东一带,三甲街道每年种植面积在16000亩左右,是冬季蔬菜大宗品种,又是腌制蔬菜的重要原料,也是当地农民主要的经济收入。到1991年后榨菜出现“瘟病”,连年大面积减产,其中1992年和1995年几乎绝收,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种植榨菜的积极性,种植面积从16000亩骤减为5000亩,市场上很少有榨菜销售,而且价格昂贵,百姓“菜蓝子”也受到很大影响。
为什么会出现“瘟病”?三甲街道农技人员迎难而上,在站长叶小富同志带领下立题研究,得到区科技局、农业局的大力支持。连续6年,通过去外地学习,走访有关专家和做了上百项的试验,终于找到了造成榨菜大面积发病减产的元凶是有翅带毒蚜虫迁飞侵害造成的十字花科蔬菜病毒病素活体传播。该病毒是植物的“癌症”,没有药治。叶小富立项攻关,经过反复试验证明,只要选好育苗地,采用网罩育苗、延迟播种、适期移栽、提高密度、彻底治蚜、加强科学管理等7大综合防治措施,冬栽榨菜“瘟病”可以预防,从而在榨菜病毒病攻关项目中取得了根本性突破。此经验在全区推广后,亩产量可达5000至7000斤,超过历史上最好年份亩产4000斤,全区榨菜不但恢复了生产,还扩大了种植面积。该项技术通过了台州市科委组织验收,获得了省农业科学进步奖。叶小富认为:“攻克农业生产中的一个技术难题,就是帮助农民增收”。
将科普推广当作一项事业来做
引进优质品种,调整农业结构。三甲街道还是个农业街道,土地多是街道的特色,如何调整农业结构,种出高效农业,是叶小富的心愿。多年来,他引进名特优果菜品种150多个优质品种品系,主要有宽皮桔类、甜橙类、脐橙类、杂柑类、柚类、葡萄类、蔬菜类、水密桃、早熟梨、草莓、花卉以及台湾青枣、韩国枣、人参果、果桑等。他以名特优果菜为媒广交天下朋友,为街道的农业结构调整默默地工作。叶小富曾多次自费到浙农大、省农科院、省柑桔研究所、杭州市蔬菜研究所、杭州大观山果园、山东寿光、金华和台州市农科所等地取经、参观考察,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建立业务联系,开展技术协作。他把引进的品种在自己的试验地里试种,获成功后再推广给广大农民,让农民多门路致富。他繁育良种良苗20万余株,建立了良种苗木基地和品种园,曾经成为三甲街道中小学的教学实验基地和农户参观学习的基地,由农户选取适合自己发展的品种,叶小富提供技术服务。
创建示范基地,促进农民增收。如何发挥现有资源,加速推广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叶小富时常牵挂的心结。叶小富说:“农业走优质、高产、高效之路是解决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在他的组织下,经过全站人的努力,办起了各类特色的示范基地,引导农民试种,千方百计使农民增产增收。在1995年至2007年期间,建成了五塘村周边的700亩大棚,喷滴灌蔬菜示范基地,楼里等村的2500多亩无公害茭白生产基地,7000多亩的滩涂海水围塘养殖基地,坚决村、优良等村的10000多亩粮食生产基地,畜禽养殖基地以及优质果示范基地,大棚西瓜、甜瓜基地等等的三甲街道十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在此期间,实施的各类农业丰收计划项目共有17个,其中获奖项目有14个,累计推广面积10万亩次,累计增加经济收益1000万元以上。
推广科普知识,引导科学务农。叶小富不但将所学的科技知识应用于实践,产生经济效益,还将所积累的经验免费向农户推广。他虽然没有在杂志上发表过多少论文,但他的学术都直接“写”在了田野上。几十年来,叶小富总是利用点滴时间,随时随地解答农户们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农户不理解时,常到田地里手把手、面对面地传授农业技术。他每年平均召开有线广播会10次以上,在农忙时节刊出各类关于科学务农的黑板报,通过印发各类农业技术资料,主持召开各种技术会议等形式宣传科普知识。每年培训农林技术骨干及各类种养大户300多人次以上,技术辅导2000人次以上。
叶小富说:“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劳动力技能和整体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他利用农函大这个载体,传播科学思想,着力为农民朋友们传输科普知识,用科普知识武装头脑,用科普去发展致富。他在办农函大中,一直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结合三甲街道的实际生产现状,做到招一批学员、传一行技术、兴一种产业、富一方农户。他组织农函大办班20多班,受训的学员达5000人次以上。在他引导下,农户们办起了各合作社和示范基地,建起了科普示范村,形成了三甲街道特色的产业,提高三甲街道对外的知名度。如“坚决村神农粮食合作社承担了椒江区“农业部和省农业厅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和病虫害节本增效绿色防控技术”课题。组建各业技术协会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5家,组建非公企业科协6家,科普示范基地4个,科普示范村3个,其中海明村被为省级科普示范村,街道农函大被评为省级先进辅导站。
“有时候天还没有亮,就有人在我门口等我,要我帮助他解决农务上的一些难题”,叶小富说。我没有节假日,农户要问的问题各式各样,也不分时间,有时有晚上,有时在清晨,有时刮风、有时下雨下雪,有时电话咨询,我总是有求必应,让农户焦急而来,高兴而回。
叶小富还经常被应邀到各地为农户讲课和指导果树、蔬菜、花卉等生产。曾经被邀到海军航空兵路桥机场部队无偿为部队农场辅导柑桔技术达6年之久,柑桔产量从亩产5000斤提高到亩产30万斤,受到部队官兵的热烈称颂,获得部队首长的好评。每当看到这些向自己寻求帮助的农户获得丰收的喜悦时,当别人告诉他受到自己帮助的农户生活富裕起来时,他感受到一种富足,一种成就感,他常说:“我也是个泥腿子,文化不高,水平有限,但是我要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我能多干一天活,就要为农民多服务一天,将农业科普事业做到底。”
把科普知识用于重点工程建设
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近几年来,三甲街道重点工程建设任务繁重,征地工作日益频繁,涉及的农业问题方方面面。如:东部创业园征地,涉及养殖问题,开发大道东沿、75省道南延和东二路工程征地,涉及到种田种地和房屋拆迁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涉及到土地和青苗补偿。农民把土地视作命根,处理不好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街道在制定土地款分配方案时往往要听一听叶小富的分析和意见建议,他积极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为街道领导当好参谋。在青苗补偿时,一块地、一块田在什么地段一年能长什么东西,年产量有多少,他心理是最清楚,张口就来,往往是一口清。他凭着在农业界的威望,对被征地户提出各种各样的补偿要求,他能对答如流,算得被征地户心服口服,因此,他又是一个大忙人。他用科普知识既维护被征地户的权益,也维护了政府的权威,为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