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椒江科技人物 - 正文

矢志不渝寸草心 漫远求索学者路 ——记台州市椒江区气象高级工程师牟重行

发布时间:2011-12-02 15:56:43 来源:椒江区科学技术协会 阅读次数:1787

人物简介:牟重行,男,1949年生,台州市黄岩区人,1976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地理专业,原台州市气象台总工,气象高级工程师。30多年累计编著和论文达1300万字,其中《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第一副主编)、《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再考证》(独著)均为我国气候研究领域的重量级作品;而被视为台州发展海洋经济重要支点的头门深水港开发,是他带领科研团队,率先研制而成的原创成果;他热心文化建设,主编和参与编纂地方志书8部;在业务工作岗位上同样出色,为多次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作出重要贡献。曾获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研究开发一等奖、台州市第三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浙江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台州市首届十大杰出工程师等称号。

 

      台州湾综合整治和头门岛深水港开发,这项大胆而构思巧妙的方案,竟然由一位气象工程师率先提出。而一个长期处于业务岗位的普通干部,荣获“椒江改革开放30年影响力人物”,这起码在全省气象部门仅此一例。再说退休后应该享受悠闲,而他却频受有关单位青睐,并担承《中华大典·动物学分典》编委等。这位有些莫测的人物,就是原台州气象台总工、高级工程师牟重行,一个从椒江本土崛起的科技人员。

严谨治学,30年铸就辉煌学术成果

牟重行出生在黄岩县城的一个名医家庭,从小就有着强烈的读书求知愿望。因此,在他的生活中,无论是漫长的知青岁月、或上大学读书、或在基层从事气象观测,最大的乐趣就是读书求知,且数十年如一日。除学习现代科技知识外,通读了古今经典文史著作,藉此打下的扎实功底,使他能够游刃于科技与文化这两大领域。1976年从杭州大学毕业后,不久适逢改革开放,从十年政治动乱过来的牟重行,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日子,慨于当时的学术衰微,立志要为振兴中华学术做点事。1979年他在《气象》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即以当时新兴的医学气象为题材。而机遇也往往只眷顾有心人。

1984年,牟重行受邀赴北京商讨中国历史气候资料的研制问题,翌年参与筹划启动国家气象局“七五”重点攻关课题——中国千年气候变化研究。课题工程巨大,因为首先需要从浩如烟海中国历代文献中,发掘整理出一份考证翔实的史料,如必须普查的历代地方志就有8000余种,且分散于全国各大图书馆。这也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但却少有人去认真承担。在10余人的课题组成员中,牟重行是公认的课题骨干,也是唯一出自基层气象站的成员,而且坚韧不拔能作成大事者。牟重行说:查阅资料的几年最艰辛,那时火车交通拥挤,有时能买到一张站票也就不错了,辗转9省市的图书馆,白天紧张抄写,晚上做笔记。回忆在上海图书馆的6个月里,为了抓紧时间,每天午餐都是对角弄堂小摊的一碗咸菜面。但他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求知的境界,他是达到了。

2004年,列入国家出版总署「十五」重点图书的煌煌巨编,《中国三千年气象纪录总集》正式出版,牟重行列该书第一副主编。全书四大册,880万字,是我国第一部大型历史气候基础文献汇辑,在当前正处热门的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引起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惊叹,高度评价中国文化的独特贡献。2005年以该书为主要成果的中国历史气候基础资料系统的研制项目,获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奖开发研究一等奖。

回顾漫长的编纂道路,原课题组和参与该书工作的共18位同志,能够自始至终贯串全程的只有牟重行和该主持人。而牟重行也从一个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年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严谨治学的翩翩学者。牟老谈起往事经历,对当年在高层科研机构中,许多德高望重的学者,能予一位基层不起眼的年轻学人,以公平探讨学问的礼遇,充满了感激之情。有一件事,令他至今难忘,

1996年气象出版社出版牟重行的《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再考证》,这是一部只有9.5万字却学术意义非凡的作品,就基础史料的考证甄别,论述气候变迁研究与史实问题,对中国历史气候研究的权威论著提出全面系统的质疑。该著的影响力不言而喻,《中国气象报》发表了出版消息,很快销售一空,海外某大学教授一次就购去75册,说是发给学生研读。但事情回到1991年夏季,这部作品撰成之初,当时的出路却很成问题,试探有些专业杂志,遭到婉拒。于是牟重行怀着莫名心情,敲开著名气候学家张家诚博士的办公室。张时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郑重地接受了论文,并坦率告诉这位素不相识的作者:这很重要,但论文所指的前辈权威,早年实于他有恩,然请你放心,他绝不会因个人私情,废了作者的学问,否则科学就不成其为科学了。论文次年在《贵州气象》1~5期连载发表,全文5万字,反响强烈,尤为南京气象学院王鹏飞教授等大力推崇。张家诚博士在《历史气候学的回顾与前瞻》(1994)中写道:该论文出现,标志我国历史气候学进入新的研究阶段。嗣后论文增加了相关章节,作为专著出版。

勇于创新,勾画海洋经济新格局

在百度上搜索“头门港”,立即会跳出近4万条信息,而使用google引擎,相关信息竟达973万条,但对于原创者牟重行和台州航海学会伙伴的努力,多数人却不甚了解。上世纪90年代初,牟重行借调椒江地方志办公室工作,负责编写自然环境篇章。当时从台州区划办借来一幅卫星地貌照片,他发现:在浙江曲折的海岸中,凡深水潮槽发育良好的港湾,除却狭管地貌因素外,无不与海湾形态有关。因为浙江沿海泥沙的主要物质来源,由自北而南的沿岸流挟带长江泥沙沉淤所致,故呈东南向开口的海湾,藉北侧有阻挡海域输沙的地形屏障,又有利东南强潮流的动力淘刷,是形成天然良港的自然法则。

以上发现使牟重行立即联系到海门港的治理。海门港由于上游兴建大量水库,河口段的水文动力条件改变,导致泥沙淤积进程加剧,治理难题成为制约台州中心港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也许机缘凑巧,牟重行又是台州航海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深谙寸水寸金的海门港面临困境。于是他想,何不利用自然规律来改造自然,设想在台州湾北侧的白沙~大竹山~头门岛之间抛筑一条拦海大坝,把东向喇叭形的台州湾变为东南出口形海湾,既使海门港的治理难题迎刃而解,又可在头门岛开辟一个深水港区,大坝北侧并加快沉淤出大片可围垦土地,可谓“一石三鸟”,并构建真正的台州大港。

拦海大坝方案在台州航海学会组成研究团队,并深入头门岛实地考察深水港。1999年由牟重行执笔完成《抛筑拦海大坝,营造台州大港——海门港治理方案探讨》,分别参加省航海学会、三省一市航海学会召开的学术研讨会。论文首先为省航海学会秘书长庄纳先生等有识之士所赏识,也引起当时椒江区委书记叶阿东的极大关注,使作者为之鼓舞。嗣后作为政协提案,也得到市区两级科协、科技局的相关支持。2000年论文分别在中国航海学会核心期刋《航海技术》、台州市府办内参《综合与研究》发表。2002年获台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

抱着对振兴台州港航事业的执着追求,航海学会决定把科学方案正式向台州市政府建议。2003年2月18日由牟重行执笔完成《抛筑拦海大坝,开发头门诸岛——关于台州湾综合治理开发方案考察和拦海大坝效益初步评估》报告,2月24日学会以文件形式呈报市政府。3月3日樊副市长作出批示,认为航海学会的“这份考察报告很重要”。随由瞿市长亲自批转港航局,要求提出具体意见。至此,该方案始紧锣密鼓地进入政府运作轨道。牟重行说:这件创新成果的转化,市政府的采纳决策和有关部门的高效运作起关键作用。

省科协对台州的新观点也一直关注,2003年6月委资深专家黄廷兰,率港口、航海、海洋、水利、环境科学等五大省级学(协)会专家,在椒江召开“椒江口外航道整治及台州港深水港址开发”重点学术研讨会。牟重行在会上作的论文报告是《椒江口综合整治方案与开发台州湾海洋经济新格局探讨》,进一步阐述了拦海大坝的工程效益和建设头门深水港的意义,受到各路专家肯定,省港口协会理事长、原交通厅长邵尧定称赞方案“高瞻远瞩”。这是一次重要会议,专家们达成共识,至少在理论上消除了人们对拦海大坝的疑虑。《台州商报》记者以“四十余专家台州论剑,拦海大坝让人激动”为题,作了会议报道。

拦海大坝方案还要接受数学物理模型试验,人们最关注头门岛是否如方案作者所说的,可以建造深水港?2004年7月,受临海市政府委托,交通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完成头门建港规划研究,评审会议在临海召开,出席专家阵容强大,试验报告的关键词为“可行”二字。牟重行说:科学是能够被反复证明的东西。此后围绕深水港又做过多次论证或试验,皆与他们原始论文的结论一致。随着台州湾海洋开发不断升级,我们不应忘却这位科学睿智者。

风雨同舟,谱写气象人新形象

牟重行在基层气象工作岗位30余年,先后从事过多种业务,但每件工作都能做得有声有色。他开辟省内首家气象防雷检测业务,主持调查鉴定出浙江省第一例器测龙卷风事件,他设计策划的气象科普作品两次夺得省内一等奖,在重大气象灾害的预报决策服务和公共气象服务等工作中,同样多次受到当地政府表彰。

2007年的罗莎台风让台州人记忆犹深。适逢国庆长假,有132名旅游者滞留大陈岛,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急于返乡,意外情况有可能随时发生,此事受到省、市、区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经媒体传播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能否使游客早日撤离海岛,成为当地党委政府颇感棘手的事。

台风“罗莎”于10月7日下午在苍南登陆,风暴残余移向台州,近日仍无接应游客离岛的条件。时任椒江气象局副局长的牟重行经判断后,向区委书记王建平汇报,认为明日可能有一个接回大陈游客的合适时机,须在今夜跟踪分析后才能确定。书记当即拍板,明天上午8时在码头召开会议商讨。8日一早,区领导和相关部门来到码头会议室,此时大台预报海面风力9~11级,而椒江客轮的设计抗风能力只有8级,会议气氛凝重。但牟重行自有高见,他根据实况监测和多年预报经验,认为在今日下午2~3时前是个空档,海面风力5~6级,不会超过7级,是接应游客离岛的最佳时机。此说得到与会领导和海事部门赞同,为消除船长和客运公司董事方的疑虑,牟重行提出愿随船同往大陈岛,在现场承担气象保障。

8日9时10分,庆达号客轮缓缓驶离椒江,区委书记亲临码头送行。与牟重行随船同往的还有区府办和海洋站领导、电视台记者等。为保障接应任务万无一失,部队派出一艘炮艇为客轮护航。在整个航行途中,气象、海洋站每隔20~30分钟向他们报告一次监测数据,风力和海浪实况均与牟重行的预测完全一致。庆达轮到达大陈岛时,在岛上已滞留5天的132名游客,还有急需离岛治病的居民,在大陈镇的周密安排下,早早在码头列队等候。下午1时,客轮安全抵港,椒江区四套班子领导一起到码头迎接,并要求牟重行同志第一个走出客轮,接受胜利归来的第一束鲜花。

成功接应132名滞留海岛游客提前48小时回港,也是椒江气象台预报服务的一个范例。这天下午3时后,台风“罗莎”的残余中心从台州出海,海面上果然风力大增,第二天接着又有冷空气南下。牟重行带领气象台开展的精细预报服务,曾多次获得社会好评。他不仅是个治学严谨的学者,更是个乐于与人民“风雨同舟”的气象科技工作者。

牟重行同志还十分热心地方志修编和科普事业,并与海外学者开展民间学术交流,凝聚和培养了一批科普人才。他退休后仍笔耕不辍,从事多项科研和文化工作,发表学术研究论文。年逾90的原中国气象学会副秘书长洪世年教授与台湾学者合编《中国气象史》(近代前),在这部2006年出版的著作前言,作者写道:“考证与论述,虽前辈学者所付精力未尽,但近年来国内所涌现的年轻工作者如牟重行等后起之秀,均成绩喜人,寄希望于来者”。牟重行对此感慨地说:他不辜负前辈的殷殷期望,要为振兴中华学术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