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发布时间:2008-01-20 00:00:00 来源: 阅读次数:6577
胡启恒
摘要
互联网的崛起是20世纪影响最深远的事件之一。到2000年7月, 全球98%的国家和地区, 共计33,273万人在网上互相沟通。 互联网正在渗透到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 我们周围的各种设备里都将含有嵌入的芯片,许多设备都将由互联网赋予互相通信的功能。 正在构筑的行星际互联网将为探索深层宇宙空间建立新的功勋,讲述新的故事。
我国于1990年作为互联网上第72个国家登记注册了中国顶级域名"CN"。 自从1994年正式接入互联网以来, 发展相当迅速。 根据CNNIC的统计, 自1997年起, 用户数大约每6个月增加一倍。 到2000年7月全国有1,690万人上网。
互联网在我国迅速发展, 主要得益于:
1.电信事业及信息基础设施的超常增长
2.形成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刺激社会对数据通信的需求;
3.政府在互联网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互联网是信息技术取得多方面重大突破的代表性产物,是能力空前强大的信息处理工具,是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里程碑。信息时代的基本标志是,信息技术在生产和管理环节得到普遍应用,从而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互联网使信息的使用者同时也成为信息的制造者,把信息的低效率单向传播转变成多中心并发的高效率交互传输;因此启发新的科学思想和创新思维空前活跃,使知识创新机制发生深刻变革,大大提高社会整体创新的能力。
伴随生产活动而产生的所有信息,都由于互联网的存在而不再是难以及时准确收集的东西,信息本身成为以高效率生产出来的产品,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速度被准确地送到需要的地方,成为对生产和社会实行宏观优化管理的决策基础。
因此高知识结构的人才得以从单纯收集和传送信息的简单智力劳动中解放出来,集中从事附加值更高的劳动---优化生产的管理,优化资源的配置,而且这种优化将是在全球范围内动态地进行,从而使生产和社会活动的效率和效益都得到空前提高。
互联网在我国已经得到多方面应用。但是从应用的深度看,究竟从互联网的应用中取得了怎样的实效?大多数可能还处于初始的阶段,存在较大差距。
例如政府网站多属于布告牌的性质,很少与人民交互,很少网上服务,很少政务处理项目上网;办得比较好的企业网站,多数也还是电子目录,很少网站具有收集客户信息的功能,更少网站能提供给客户跨越网站检索使用自己生产信息的服务,而做到企业内部ERP系统与自己的客户以及合作者在网上沟通,能够互相查询使用数据的,可能就更是难得了。
如果停留在这种应用阶段,将不可能取得生产效率以及政府效率的大幅度提高。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在继续发展互联网的同时,使互联网的应用取得实效,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作为投资于互联网建设的回报。
发展有实效的应用,关键并不只是设备和软件以及系统设计的先进性,更重要的是管理制度和方法需要进行相应变革,需要以逐步实现网上作业(例如电子商务,电子政府等)作为指标,对现行的管理(包括企业和政府)体制进行从上到下的,系统性的改革。
在发达国家,伴随新技术的发生与发展,经过不断调整,管理制度和体系已经基本适应新的技术,新的生产方式。二十年来,我国虽然不断改革体制,但是因为总体上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所以对于现阶段最先进的信息处理手段---互联网而言,我们的大量管理制度和方法,是基本上不适应的。例如条块分割的管理和观念,绩效考核等多方面原因常导致信息的割裂,封锁,甚至虚假。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高效率的信息处理和优化管理决策将是相当困难的。
这也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面临信息时代世界加速发展的挑战,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在加快发展自己的信息化建设。但是,许多案例表明,由于人员素质,现行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等条件的制约,并不一定都能够收到预期的效果和回报。因此,联合国科技委员会曾在1998年设立专门调研小组,研究信息技术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江总书记和朱总理都对发展我国信息化作了多次重要指示。朱总理并指出今年是"管理之年",管理是生产力,管理出效益。发展我国的互联网应用,管理改革要当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