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椒江科技人物 - 正文

大陈黄鱼的转型升级和品质跃升之路——访创造“铜网围海养殖”的老科技工作者张千林

发布时间:2015-12-16 17:45:07 来源:椒江区科学技术协会 阅读次数:2913

张千林是椒江水产养殖行业的一位名闻遐迩专家,从事基层水产科技工作40年,是他,最先承担“大陈黄鱼”养殖指导工作,亲历该品牌的成长过程,见证我区黄鱼养殖逐渐形成海洋产业。退休后,仍然活跃在水产养殖第一线,率先创造“铜网围海养殖方法”,为我国浅海养殖业的设施渔业改革作出重要贡献,并培育出风味十分接近野生鱼的大黄鱼,推动“大陈黄鱼”养殖业进入转型升级发展的新阶段。

今年初,笔者采访张千林先生。在江滨公园马路另一侧的门店里,只见张先生忙前忙后,整箱整箱的大黄鱼,不断地从大陈岛运上来,经过工人们分捡打包,随即发往上海等市场;店里店外,慕名前来买鱼的市民陆绎不绝,一时拥挤不堪,张千林皆悉心招呼。他答应笔者的要求,也十分爽快,几次预约见面,陆续向我们介绍了“大陈黄鱼”的发展历史,以及“铜网围海养殖方法”的意义。

一、“大陈黄鱼”的兴起与发展

“大陈黄鱼”养殖始于1995年初,当时由椒江开发区童装厂的一位潘老板和陈姓商人合伙,在下大陈岛养殖大黄鱼,此举得到台州市水产局大力支持。张千林奉命帮助养殖技术指导工作,于是从网箱设计到鱼种购买等,张先生都予主动配合,但深感肩负责任沉重。当年5月,采用方形钢结构,径6×6米的36口浅水网箱,第一次在浪通门海域下水,试养5万尾2~3两的黄鱼苗,到年底基本长到半斤左右,有少量投入市场出售。次年,大陈黄鱼养殖股份由陈姓商人转给另一位徐姓商人,并注册了“大陈岛”牌商标。从这开始,大陈黄鱼的名气,便逐渐为台州市民所认知。

1998年是大陈黄鱼养殖的喷发一年,仿效者热情大增,养殖户一下子发展到6家,传统浅水网箱达到500多口。其中,以宋代华、俞淳等工商资本投资成立的台州市水产有限公司规模最大,注册产品为“台州湾”牌商标。次年底,该公司租得黄琅一小岛上的路桥养殖公司育苗厂,进行大黄鱼种苗繁殖试验,于2000年初成功培育出320尾大黄鱼苗。

2001年初,台州市水产有限公司又从挪威引进当时号称国际上最先进的HDPE深水网箱,网箱园形,每只周长50米、深8米(实际水下6.5米),首在大陈岛孔横门海域投放16只。由于潮流过急,同年8月移至猪腰屿海域,一直持续至今。但可惜的是, 2003年台州市水产有限公司解体,16口深水网箱分为两半,一半归属新组建的台州市大陈岛养殖有限公司,另一半归台州华龙工贸有限公司所有,并各自注册了“一江山岛”牌和“大陈洋”牌商标。同年,台州市大陈岛养殖有限公司在省、市水产部门扶持下,在猪腰屿海区建设大黄鱼养殖基地,投放100口深水网箱,每只周长亦50米,深6米(实际水下4.5米),成为当时浙江省四大深水网箱养殖基地之一。基地出产“一江山岛”牌大黄鱼,并承担海洋养殖研究课题,也一直维持至今。张千林先生作为基层技术推广干部,对大陈岛黄鱼养殖过程的辛酸苦辣和曲折喜悦,都有深深的体会。


二、转型升级和品质跃升之路

大陈海区水体洁净,潮流畅顺,海洋初级生产力高,是浙江省十分适宜海洋养殖的海域,出产渔品向以质量优良著称,2012年“大陈黄鱼”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地理标志保护商标产品,就是很好的说明。但“大陈黄鱼”的生产,除海洋养殖固有的问题矛盾外,该海区风大浪高,是一个明显的制约因素。张千林先生如是说。他说:大陈黄鱼养殖目前己进入第三个阶段,通过多年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我们在技术上已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1、第一阶段为1995~2000年,使用6×6米的浅水传统网箱养殖,网箱抗风浪性能差,一遇到10级风浪,便会破损散架。有一年大台风,狂浪竟将网箱捲到岸上,养殖户损失惨重,是大陈岛发展海洋养殖的主要制约因素。

2、第二阶段为2001~2011年,引进国外HDPE大型深水网箱设施,能抗12级台风狂浪,在大陈建立了海洋养殖基地,大黄鱼养殖形成规模,创造了质量品牌效益。但缺点是,深水网箱的网衣上易滋生藻类等海洋生物,这些附着物一多,便影响水体含氧量;兼之网衣漂移,减少网内鱼的活动空间,造成鱼体皮肤擦伤感染;同时,附着物亦容易寄生害虫卵或幻虫,致养殖鱼类染病,影响成活率和产品质量。多年来,为克服深水网箱的弊病,养殖公司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了许多探索,积累不少有效经验。尽管深水网箱在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中作出过很大贡献,但终究难以实现“大陈黄鱼”品质的进一步提升。

3、第三阶段自2012年开始,实践中探索发明出“铜网围海养殖方法”,经过试养,证明该方法具有其他网箱无可比拟的优点:首先,“铜网围海养殖方法”是目前我国浅海养殖中设施渔业的一项重大创新突破,它一举解决多项难题,具有抗风浪、抗流、水体交换优良、不变形、不易滋生海洋生物等特点;二是铜网围海的面积可达数千至上万平方米,能给养殖鱼类提供足够大的活动空间;三是创造天然生态环境,减少养殖鱼病害,为养殖高品质大黄鱼创造基本环境条件。2014年,“铜网围海养殖”培养出来的大黄鱼投入市场,体型修长、色泽鲜亮、肌肉紧密,无论在外观或品质上都非常接近野生大黄鱼,受到消费者交相称赞。

“大陈黄鱼”养殖藉“铜网围海养殖方法”实现品质跃升,该技术亦逐渐辐射推广开来,外地养殖公司和个体户纷纷前往大陈参观取经,已经开始建设的铜网基地已有数家,对沿海黄鱼养殖业的转型升级作出重大贡献。海洋水产业务主管部门的领导亦意识到,“铜网围海养殖”不久将成为我省浅海鱼类养殖的方向,他们都问张千林先生同一个问题:你是怎么想到建这个东西的?张千林回答:培育出一条安全、健康、品质接近野生的大黄鱼,就是我多年搞水产养殖的梦想。 

张千林先生发明创建“铜网围海养殖方法”,确非他一时心血来潮,而是他热爱海洋养殖事业,多年来对网箱养殖大黄鱼的真心感触所致。张先生说,网箱养殖的大黄鱼,到每年夏秋季节,搞不好会遇上鱼病流行,大陈海域以本尼登虫、弧菌感染和肠道发炎为主,有时死鱼的数量很大,十分心痛。每当目睹防治鱼病时大把大把地用药,秋冬捕捞时又收获脂肪过剩的肥短大黄鱼,他总觉得很揪心。机遇不负有心人,2009年9月,国际铜业协会在上海东海水产研究所召开铜网养鱼推介会,大陈岛养殖有限公司派遣张千林参加会议,会上听取外国专家介绍的铜网箱优点和发达国家养鱼情况后,他当场表示要参与国内第一批铜网箱养鱼试验。

2010年7月,大陈岛第一口铜网箱下水,网箱中投放近万尾大黄鱼种,每尾300克左右,经过半年对比试养,铜网箱养殖确有许多优点,比如鱼的抗病性、成活率、成鱼体型、投饵量等指标皆优于现行深水网箱。但铜网箱在大陈试验过程中,也暴露了它的致命弱点,因为大陈海域风浪大、潮流急,铜网箱的铜片结构在流水中不停摆动,抅件磨损严重,使用寿命短,成本很高且不安全,并不适宜在大陈海域作生产性投入。铜网箱的试验,最终没有取得成功,然而张千林先生就此触发了“铜网围海养殖方法”构思,他凭多年经验和想象,设计出围网的形状、结构和大小。为达成该梦想,他先后联系了几位有经验的师傅,要求与他们合作建立铜网围海养鱼设施,但对方都以风险太大而婉拒。几经周折,张千林最后取得现任公司董事长陈招德先生的支持,陈先生从事海洋建筑,对大陈岛的情况十分熟悉,而且也喜欢养鱼,他认为,铜网围海养殖应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投资海洋开发也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因此与张千林的设想一拍即合。此后,陈招德对张千林的设计进行了多次合理化修改,积极筹集资金,他们从2012年开始规划,经2013年11月至2014年7月的紧张施工,近8个月的努力奋斗,终于建成第一座铜网围海养殖设施,我国东海大黄鱼的养殖也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