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会、企业科协之窗 - 建言献策 - 正文

关于研究与控制长江枯季入海流量下降趋势的建议

发布时间:2008-01-20 00:00:00 来源: 阅读次数:8324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陈吉余

  近年来,黄河的断流已受到党和政府及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但是,对于人类活动而导致长江枯季入海流量下降的问题,仍认识不足。长江水资源总量虽然丰沛,但是年际间与年内变化极大,月均流量变化在84200m3/s与6800m3/s之间,最低流量仅4620m3/s。长江入海流量的下降直接导致长江口盐水强烈入侵,成为近20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季节性与水质型缺水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不及早重视,对二十一世纪长江三角洲水资源将产生重大影响。国外某些传播媒介已把长江比作我国经济的生命线,如考虑到长江流域的经济地位以及现在黄河、淮河、海河流域水资源环境的困境,这一比喻绝非是夸大之词。

  过去我国学术界水利工程领域常用大通流量来代表入海流量。大通水文站是长江干流最下游一个具有系统水文观测资料的永久性水文站,安徽大通是长江口外潮汐影响的上边界(潮区界),长江水位与流量在大通以上地区有良好的相关性。大通水文站距离河口段(江苏徐六泾)500多公里,然而,由于此河段没有大的支流汇入,两岸耗水量又迅速增长以及跨流域调水,造成河口段的淡水来量大幅度下降。枯季河口段的实际来水量已远远低于大通流量数据,越是干旱缺水的时期偏离量越大。所以,枯季的大通流量再也不能代表入海流量。在七十年代以前,大通流量在10000m3/s时,河口一般没有显著的盐水入侵。然而,1979年3月大通月平均流量10400m3/s时,长江口盐水入侵上海吴淞水厂氯度却高达1360PPM(国家饮用水标准为氯度低于250PPM),估计实际到达河口段的淡水流量在5000m3/s以下,比大通流量少5000m3/s以上。盐水控制长江河口段水域并影响到太湖以东三角洲平原腹地,对江苏省、上海市工业、农业与人民生活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

  流域内部耗水量的大幅度增长与跨流域调水是导致枯季流量大幅下降的直接原因,造成近20年长江口盐水入侵的频率与强度比20年前显著上升。据估算,早在1979年枯季,汉口-大通之间的枯季耗水量就已达1500-2000m3/s,这一年大通最低流量仅4620m3/s;同时大通以下水的利用消耗又使长江入海水量下降1000-1500m3/s,导致该年长江入海流量的大幅度下降,长江口外盐水大幅度入侵,对长江三角洲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影响。近几十年来,长江流域人类活动对流域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正在日益强烈地显现出来。1998年长江中游20-25年一遇的洪水量产生的百年不遇的洪水位、1999年初特枯水位对长江航道的严重影响及长江口的盐水入侵即是长江洪枯水情向两级化发展的表现。

  对于长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我国目前正在实施或规划的一系工程项目,除国家级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从现有规模增至10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