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河下游防洪及根治的建议
发布时间:2008-01-20 00:00:00 来源: 阅读次数:8100
山东省政协副主席 李殿魁
黄河水患始终是党中央、国务院和沿黄省份关注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在黄河下游尤为突出。黄河下游的主要问题是河道淤积、大堤加高,造成高堤悬河,一遇大水年份,洪水出槽漫滩,如无有效的控导措施,极易造成顺堤行洪、冲决溃堤,酿成大祸。这种河床淤积、大堤加高的恶性循环,在黄河缺水断流的情况下正在加剧。
建国以来,人民治黄的伟大成就已为根治黄河水患,解决中国水问题创造了基础条件。黄河下游强大的防护工程成功地抵御了建国以来的多次洪水,确保长达半个世纪的岁岁安澜。然而当代治黄策略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开国之初,往往以革命的热情代替对治黄复杂问题的科学分析,这是五十年代几大治黄工程出现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后对治黄经验的重复,远远超过了对治黄科学的探索,从而产生了治黄的认识误区。在国家对黄河上中游已有科学的治理措施,并且正在顺利进行的情况下,认真研究、彻底解决黄河下游的水患问题已是势在必行。积极推动黄河下游河段的治理,实现由经验型向科技型治理转变,把行之有效的重大治理措施变为国家决策甚为紧要。
走出治黄误区的钥匙是在总结历代治黄经验特别是人民治黄经验的基础上,在河口治理实践中逐步形成并正确提出?quot;三约束"理论。该理论把能量平衡原理和系统论引进治黄,把制止水患的三大约束因素,即河床、堤防硬约束,河滩植被生物约束即软约束,海动力和地转流克氏力的牵引性约束统一于一体,优化组合,形成相互协调、功能放大的整体优势,构成在任何时空条件下约束能量都大于洪水能量的防洪体系,从而确保黄河安全。"三约束"理论把可以利用的自然防洪力量和工程防洪力量巧妙地结合起来,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然强化。这样的防洪体系必然投资少、效益高、寿命长,形成大河治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协调的良性循环。
一、黄河下游的治理目标与工程保证体系
运用"三约束"理论,把"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治黄总方针与黄河下游各段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就可以提出黄河下游各段治理的具体方针。在宽河段治理的具体方针是固堤、滞病⑽攘鳌⑸詈樱辉诤涌诟谐倍我韵轮卫矸秸胗κ?quot;工程导流,疏浚破门,巧用潮汐,定向入海。"运用这一具体方针指导河口治理,只依靠企业(胜利油田)和地方的有限力量,经过连续几年的认真治理,就已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不仅避免了一次改道,而且展现出长期稳定的良好前景。根据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黄河下游的要求,该段治理目标可以确定为:
1.确保黄河下游防洪安全。充分利用历代特别是人民治黄(包?quot;三约束"理论)的科技成果,优化组合"三约束",建立起系统、完整、可靠、能够自动调节的防洪工程保障体系,确保黄河下游的防洪安全。
2.发挥黄河自身优势,化害为利。通过科学的控制工程,充分发挥黄河含沙量大、河道比降大、河滩宽、水性自调的特点、优势,巧妙利用洪水改善滩区、滞洪区、历史黄泛区的生产条件,促进经济发展,加速滩区和沿黄农民的脱贫步伐,切实做到化害为利。
3.把黄河下游从河床淤积、大堤加高的恶性循环中解放出来,力求依靠黄河自身动力条件,并辅之挖沙降河措施,形成相对地下河;在南水北调、为黄河增水工程完成后,造就绝对地下河,把黄河永远稳定在现行流路。
4.使黄河成为发挥我国自然地理优势,优化生态环境,促进流域经济发展,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础条件。
为达到以上目标,黄河下游必须抓紧设计,建立科学、系统、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这一工程体系除按照2000年的防洪设防标准继续加固大堤外,必须再建或改造相互配套的六大工程。
1.黄河口双导堤工程。即在现行河口朝东北方向筑双导堤伸入5米处深海。这是保证河口稳定的关键工程,挖沙降河从此处开始,就可以确保成功。因为只有如此,通过双导堤对海流的集束效应,才能提高其输沙能力;才能把入海泥沙直接送到深海,收到河口畅、全局稳的奇效;才能切断岸边流搬运的海岸泥沙对河口的淤积,提高疏沙能力,保护并扩大挖沙效果;才会避开渤海风波浪所起动的海底泥沙向河口的反淤,同样是保护和扩大挖沙效果、保持河口畅顺的重要一环。
2.西河口分洪工程。即以河口10000流量的设防标准在西河口设计分洪工程,向刁口流路分洪3000流量,从而减少河口压力,为河口乃至黄河下游增设"安全阀"。同时向北海岸送沙,起到保护北海岸的作用。该闸运行方式应是底闸分洪,急开骤停,以防止淤积,保证分洪河道长期使用。
3.济南堰工程。为确保黄河下游大城市的安全,必须在沿黄大城市采取特殊可靠的防洪措施。以济南市为例,应该运用都江堰、戴村坝的设计原理设计济南堰。以坝的不同高程,巧妙结构,调节分配流量,控制主流走势,使黄河在大水、小水时都可以充分发挥其自身冲刷作用,从根本上解除黄河洪水对济南的威胁。同时可给治理宽河道、保证洪水期间主流河势稳定,使其自动造就相对地下河提供工程例证。
4.软约束林带导流工程。在黄河下游河段滩区,配合河道硬约束建造软约束林带导流工程,即大堤至河沿每百米建导流林带20米。林带要乔、灌、草结合,乔木选干枝强壮的速生树,灌木选紫穗槐,草选根系发达的葛巴草,这样就形成一道道的生物导洪林带。其作用是在洪水暴涨、出槽后滞洪导流,使主流稳定在河道处,防止形成顺堤行洪的险情,达到淤滩刷槽的目的;洪水下退时,也在软约束导流工程的控制下,有序回槽,继续冲刷河道,从根本上防止发生退水溃堤的险情。这样,即使黄河超过警界水位,也不会出现冲决险情;即使出现漫溢,堵塞也较容易。
5.改造分洪方式,变现行的底闸分洪为高位分洪。建国以来建造的滞洪区分洪方式是建设大闸、底闸分洪。这种分洪方式违背黄河实际,危害甚烈,应该坚决废止,改为高位分洪。其理由是黄河携带的泥沙是分层次的,底部为粗沙,上部为粘土和有机质。底闸分洪必然沙化土地,给滞洪区造成深重的灾难,带来无穷的后患。
6.建设完整的、彻底的分洪体系。百年、千年大水,几率虽小,但来势猛,危害极大。作为国家,必须有正确的对策和确保安全的解决办法。而这种解决办法又要求能与平常年份的适当应用、发展经济、造福群众相结合,才是上策。贾鲁河、马马夹河、徒骇河可以承担以上分洪任务。
二、积极推动、尽快启动南水北调工程
最终解决黄河断流、根治黄河水患,必须为黄河增水,实现南水北调。这一重大战略措施也是发挥我国自然地理优势,从根本上优化中国水系、改善生态环境、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基础条件的必由之路。尽快统一认识、积极启动南水北调工程,是当代中国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显然,我国最紧迫的水问题是黄河缺水和断流,这不仅直接影响黄河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而且造成全流域生态恶化,危及祖国的半壁江山,是一个非解决不可的问题。在反复思考南水北调东、中、西三线方案各区段施工时序的优化组合时,发现用一条中线的投资就可以把三条线全部启动起来。例如:先搞黄河以北作为南水北调的一期工程,遇到特殊年份、紧急情况,"可以利用小浪底下泄的清水,接济京津";对东线方案,先搞黄河以南,把江水调入东平湖,只用75亿元的投资,就可得解决山东和冀东缺水问题的主动权;西线方案采纳雅砻江长(长须)--恰(恰给弄)自流方案,先期开发,每年投资约40亿元左右,利用6-7年的时间完成,就可调45-50亿立方米的水进入黄河,掌握解决西北缺水问题的主动权。其间,对中线黄河以南的方案进一步改进设计,使其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运河。与汉江水系、淮河水系的每一条支流的交叉均采取平交,形成小水库及下泄口,并按每条河流下游的防洪能力设计,则超标洪水自动调入黄河。这样各河小水库、运河就起到了调节水库的作用,弥补了这个地区无法建大调节水库的缺陷;把运河等高线以上的洪水直接调入黄河,达到以洪治黄的目的。这样,既减轻了淮河、汉江的水害,又解决了黄河的问题,显然是一个非常值得认真研究、值得国家重视的方案。如果首都缺水不那么严重,中线亦可先搞黄河以南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