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外沙发展国家级化工基地必须重视解决的两个问题
发布时间:2008-01-20 00:00:00 来源: 阅读次数:8106
我区外沙化工区位于台州湾口岸,东临大陈渔场,南邻农业园区、西同市区接壤,北与台州发电厂隔江相望。
在外沙化工区发展国家级化工基地(下称基地),我们认为区政府必须重视解决好以下两大问题:
一、基地建设会加剧环境污染问题
化工虽然是我区经济支柱产业,但给环境污染带来严重恶果。外沙化工区已是环境污染重灾区,我区最大的污染源,发展基地将会加重对环境污染。
(一)生态明显失去平衡:由于多年污水流入和上游修筑水库截留,补给水量减少,水的稀释能力减弱,化工基地加剧了椒江的水环境污染,以致生态失去平衡。明显的例子,如大陈渔场因水体污染而导致产量急剧下降,已不复昔日繁忙景象,梅童、刀鱼、白虾等椒江水特产难以生长,繁殖量减少,无渔可捕,由原73只减至4只渔船作业。如此下去,不知下一代还能否品尝到这类美味水特产。
(二)农业园区建设必受污染:基地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害废气,现已影响到书生中学等周边地域,还会影响南边几万亩农业园区农作物生长。若在四周增设树林防护地带,可减缓污染并调节空气,但用地可观,其指标问题如何解决?
(三)基地设备腐蚀不可忽视:隔江相望的大型火力发电厂,每年在废气中含有5-6万吨SO2,同空气接触化合成硝酸、硫酸,同雨混合形成酸雨,是化工设备的腐蚀剂。
(四)人口难以集聚:基地发展虽然能增加产业工人数量和就业机会,但从全局来看到不利于人口的集聚。因基地污染影响居住环境,对人口集聚不利。
(五)治理污染将付出高代价: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环保工作越来越重要。环保意识愈强,其对环保要求也愈高,制定污染排放标准也会随之提高。以后将不是如今的"一控双达标",而是几控几达标的事。因此对污染环境治理力度要求高,治理耗资巨大。如上海治理苏州河污染耗资上百亿;我国首次申奥不被获准,主要原因是环境污染,现二次申办,不知要化多少财力、物力,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才能达到要求。我们应该深刻认识环保工作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前提的重要意义。
二、水资源缺乏难以保证基地用水的需求问题
除基地重视防治环境污染外,更主要是水制约基地的需求。这是实实在在的担心。当天世界是水危机世界,为用水纠葛争吵时有发生,甚至为水而战。我区虽地处江南,但水资源十分贫乏。水资源人均拥有量比全国、全省都少。化工是高水耗产业,仅一家海正集团为7600T/月用水量,约占城市用水总量的十分之一(相当我区80年代初期总供水量)。城市用水量同化工产业发展成正比,基地的发展将增加城市供水的压力。当城市供水需求发生矛盾时,优先供应市民生活用水。基地因缺水造成的损失奖难以估量。
有人说"开源节流"以解决用水问题,当然,这是解决用水的根本途径。但对我区而言,会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无源借客水供水,现用水源 长潭水库,相距40多公里,库容(约5亿M3)虽大,但毕竟是"农"字号大负担的水库,以农灌为主,部分城市供水。我们不能象"农"转非一样换成"城"字号。台州市后步打算从仙居永安川下岸水库引水,作为补充水源,这个设想是可行的,但水量、安全性又如何呢?若各地沿途分配之后,到基地还有多少水量可用?况且输水距离长,我区又是供水末端,输水安全性差,在漫长的管道上若出现一处故障,我区则面临停水的不堪局面,能不能保证城市正常供水也是个问题。再说节流,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这是永恒的节水措施,但毕竟还要补给水量,如海正把水的重复利用率已提高到近80%,仍需大量供水。若采用海水淡化,制水成本高,不适作高水耗的工业用水。
根据上述对我区城市供水情况的浅析,由于我区用水必然依赖于客水过日,被动性强,所以必须制定扬长避短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从我区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严格控制高水耗的工业,多发展低水耗高效产业,如电子制造等加工产业。俗言说得好:"有多少力量,打多大的鞭?quot;,这有一定的哲理,不然会自找麻烦、自讨苦吃,会影响我区经济二次腾飞的发展。
把外沙化工区发展成国家级化工基地应该是符合发展的硬道理的,但关键是如何发展好。建议区政府对基地建设问题,要认真地分析近远期的利弊,客观全面地进行综合评估,作出科学的、符合长远利益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