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时代的西部开发
发布时间:2008-01-20 00:00:00 来源: 阅读次数:6763
陈述彭
一、新经济时代的跨越式开发
21世纪我国西部的大开发战略,把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心,从东部沿海转移到欧亚大陆的腹地,让古代丝绸之路的国际贸易再铸辉煌,为沟通三大洋作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空前伟业,也是当今世界即将进入新经济时代的时代召唤。
新经济是以网络经济、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经济为特征的。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正是在这一空间时代和信息社会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人类现代文明高度发达,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翻两番的初期目标,全国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资源与环境,通讯卫星顺利地从西部基地飞上太空;西部通讯光缆、高速公路、油气管道、卫星电视、无绳电话等现代化基础设施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开展起来的,起点是很高的。
同时,西部大开发又是在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人口增长基本得到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的。截然不同于北美国家的西部开发;截然不同于沙俄时代西伯利亚和远东的开发;也不是古代经略西域的历史故事的重复,而是新经济时代,高新科技发达,时空尺度发生了巨大变化,致力于缩短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加速国家现代化,促进全球化经济发展,共同富裕和繁荣的历史新篇章。战略意义是极其深远的。
二、信息社会的时空新坐标
人类开发自己居住的星球,首先是沿着河流和海岸进行的,然后伸入到大陆奥区和大洋深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过程,也大体如此。古代文明大都是在大河三角洲和海港兴起。随着近代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高速公路、铁路出现,航空、航天产业兴起,特别是全球网络和卫星通信的发展,逐步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互相交往的方式,打破了日出而作,鸡犬之声相间,老死不相往来的宁静。人类有了更多一些克服自然障碍,甚至获得一些利用特殊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本领,人类就有了更多的自由。21世纪,内陆不再是"探险家的乐园",而是祖国现代化的基地。
"数字地球"不仅是一种全球战略,同时也是人类共同的科学财富。我们既可以用它来保卫边疆,又可以用来为西部开发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信息资源。美国IKONOSE商用卫星图像的地面分辨率达到1米;俄罗斯的COSMOS卫星图像地面分辨率达到2米,"奋进号"载人宇宙飞船获取的三维雷达图像,覆盖了全球面积的75%,NIMA将在2年内编制出多种地图。我国的风云气象卫星、资源卫星和海洋卫星将陆续升空,"神舟号"载人飞船也试飞成功。在空间时代的新世纪,面对现代战争,已不再存在前方与后方的差别;面对全球经济,沿海强于内陆的区位优势也日益淡化。
三、地球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近百年来,我国西部一直受到了各国探险家的"关注"。斯文赫定(瑞典)、天山斯基(俄)和李希霍夫(德)等,都曾组织大规模的路线考察;在西部进行地图测绘、考古挖掘,掠夺了大批敦煌、西夏和西藏文物。50年来,新中国的科学家们,几代人前扑后继,长期坚持在青藏高原,西南山区和大西北调查研究。对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草场、森林资源及其荒漠化,石油、天然气田、钾盐、硼湖与黄金特大矿床,都作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全国范围的人口普查、国土普查、土壤调查、地图测绘、冰川登录,由于得到部队和农垦大军的支持,即使在地广人稀的边远地区,也毫不例外地按期甚至率先完成了任务,获得了国家的最高奖,赢得了国际的崇高赞誉。宝贵的数据、图件、资料和著作,对于当前研究制订西部的开发规划、方案、对策,仍然是十分宝贵的知识财富。如果经过筛选、加以量化和规范化处理,并用卫星数据更新,纳入信息网络系统,对于克服建设的盲目性,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因地制宜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求解决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方案,是会大有帮助的。我们正在继续利用这些科学数据和第一手资料,进一步研究青藏大高原的垂直地带谱系;设计大西北生态环境评估的信息图谱。只有站在科学巨人的肩上,我们才能重新认识和评估新经济时代我国西部的伟大潜力和战略地位。 四、积极开发生态、文化旅游资源
西部旅游资源极大丰富。多民族的土风文化,早已脍炙人口;自然景观与生物多样性,更是裴声中外。从而形成了我国旅游产业重心逐步西移的趋势。西南各省,早已形成规模,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区,逐年增加;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景观,为数不甚少。
开展生态与文化旅游事业,不仅是繁荣假日经济,增加就业机遇,加速脱贫致富的捷经;而且是开阔眼界,转变观念,鼓励积极参预,提高环保意识的第一步。对于西部开发,意义尤其深远。通过网络媒体,卫星电视、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诊断,让西部人民人更广泛地接触新经济时代的新世界,更迅速地适应WTO新形势;同时,让世界各国及周边地区的人民,更感性地认识西部,揭开大陆奥区的神秘的面纱,科学地对待这片山川秀美的新天地。更是吸引人才,招揽外资,改善投资环境,参预世界新经济的必由之路。
作者简介 陈述彭,男,1920年2月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市。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0-),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92-)、法国地理学会荣誉会员(1996-)。现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名誉所长(1985-)、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1998-)、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科技顾问(1999-)、国家遥感中心顾问(1986-)、江西省咨询委员会顾问(1999-)、数字地球国际指导委员会委员(1999-)。长期从事地理科学与环境工程调查研究,曾涉及热带地区与城市环境遥感、江河洪涝灾情评估信息系统、生物量估算、海岸带环境监测与全球变化方面的研究工作。著有《地学的探索》文集四卷(1990-1992)、《遥感地学分析》(1985,1990)及《地理信息系统导论》(1999)两种教材;主编《地球系统科学》(1998)及《遥感大词典》(1990)两种工具书;主编《地球信息科学》(1997-)及《遥感信息》(1986-)两种期刊。曾参加编制国家自然地图集、遥感分析图集10余种。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并荣获中华绿色科学特别金奖(1993)、国家计委颁发的资源与环境学科布局论证金牛奖(1992)、陈嘉庚地球科学奖(1999)、国际欧亚科学院一级勋章(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