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禽病防治
发布时间:2008-01-20 00:00:00 来源: 阅读次数:2627
雏禽易发,3周龄以下的雏禽常呈急性暴发和群发。病雏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在肺、气囊、气管上有小米粒大的灰黄色结节。
防治 及时清除发霉饲料和垫料,彻底清扫、消毒育雏舍。药物治疗可选用下列药剂。制霉菌素,每只禽每次用5000单位饮水,每天2次,连用3天;或每公斤饲料中加制霉菌素150万单位,喂服数天。克霉唑,每100只禽用1克,混入饲料喂服,连续2~3天。碘化钾,每升水中加5~10克,每天2次,连用5天。在使用上述药物的同时,每升水中加硫酸铜0.5克,连饮数天,效果更好。
黄曲霉毒素中毒
幼禽多为急性中毒,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而突然死亡。病程稍长的食欲消失、鸣叫,有明显黄疸,死亡率可达100%。慢性中毒可见消瘦、贫血、衰弱,病程长的发展为肝硬化及肝癌。
防治 一旦发生黄曲霉毒素中毒,应立即更换饲料。发病后给予病禽适量的盐类泻剂,并进行对症治疗。彻底清除禽舍粪便,集中用漂白粉处理,被毒素污染的用具等可用2%次氯酸溶液消毒。
禽住白细胞虫病
禽住白细胞虫病又叫白冠病,以内脏器官和肌肉组织广泛性出血为特征。雏禽感染后12~15天出现症状,发病后伏地不动,呼吸困难,咳血,突然死亡。青年禽和成年禽发病时,出现贫血,禽冠苍白,拉水样白色或绿色稀粪,母禽产蛋量下降或停止。
防治 控制本病最有效的方法是清除禽舍周围库蠓、蚋栖息的杂草,用6%~7%马拉硫磷溶液喷洒禽舍墙壁、门窗、地面,控制和杀灭媒介昆虫。应用乙胺嘧啶和磺胺二甲氧嘧啶对鸡住白细胞虫病有预防作用。治疗可用广虫灵按0.05%~0.1%的浓度拌入饲料,连用5~7天。
球虫病
主要发生于3月龄以内的雏禽,成年禽也会感染。发病雏禽腹泻,排出含有血液和黏液的粪便,消瘦和贫血,翅膀下垂,严重者发生轻度瘫痪、昏迷、死亡。成年禽均呈慢性经过。
防治 预防本病要彻底清扫、消毒禽舍,雏禽和成年禽分开饲养,实行笼养或网上养殖。经常发生球虫病的禽场,要应用抗球虫药物预防。常用的防治药物有:(1)球痢灵、尼卡巴嗪、氨丙啉、克球多:治疗量0.025%拌料,连用3~5天;预防量减半,连续应用,休药期为4天,蛋禽禁用。(2)常山酮:治疗量0.0066%拌料,预防量减半,连续应用。(3)盐霉素、麦杜拉霉素,预防量按0.005%拌料,长期服用,无休药期。在治疗的同时,补加维生素K3,每只禽每天1~2毫克,清鱼肝油10~20毫升或维生素AD粉适量,并适当增加多维素的用量。
禽 痘
禽痘又称白喉,以体表无毛处皮肤痘疹(皮肤型),或在上呼吸道、口腔和食管部黏膜形成纤维素性坏死假膜(白喉型)为特征。
防治 平时做好卫生防疫工作,新引进的禽应隔离观察,证实无病后方可混群饲养。加强环境中的灭蚊工作,整修禽笼,防止禽皮肤和黏膜损伤而造成感染。对往年发生过本病的地区,应接种禽痘疫苗,一般采用两次免疫(第一次在家禽10~20日龄,第二次加强免疫在3~5周后)。
前殖吸虫病
病禽初期产薄壳蛋,随后产蛋率下降,产畸形蛋,蛋滞留或拉出石灰样的液体。腹部膨大,下垂。喜蹲窝,产蛋停止。泄殖腔突出,肛门周边潮红,严重的在3~5天内死亡。
防治 用四氯化碳治疗,效果较好,成年禽每次用3~6毫升,胃管投服,间隔5~7天可再投药一次。硫双二氯酚,按每公斤体重用200毫克,一次口服。六氯乙烷(吸虫灵),按每公斤体重用0.2~0.5克拌入少量精饲料中,每天1次,连续3天。服药前要禁食12~15小时。与小剂量四氯化碳合用,可提高疗效。在流行区,进行计划驱虫,消灭第一中间宿主螺蛳;在蜻蜓出现的季节,勿在早晨或傍晚及雨后到池塘边放牧,以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