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普之窗 - 科学普及 - 正文

用哲学眼光看中国科技社团

发布时间:2008-01-20 00:00:00 来源: 阅读次数:2758

     对学会内部矛盾来说,我认为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与为社会服务这一对矛盾,就是构成学会这一事物最基本的矛盾,这一对矛盾的运动决定了学会的前进方向。

      现以这种认识来分析一下中国学会的两个现实问题。

      一个是学会的挂靠问题。从两个服务角度分析,所谓挂靠,就是一方面,挂靠单位提供的人财物条件满足了少数会员(学会专职干部)的基本生活和开展活动的需要,而置服务绝大多数会员于其外;另一方面,挂靠单位利用提供条件之利,借学会之形,为社会服务。不可否认,挂靠单位为社会服务与学会为社会服务,方向基本上是一致的。然而,学会长期借挂靠单位之力服务社会,使学会之服务功能长期萎缩,从根本上弱化甚至消亡了学会的生存能力和服务功能,其后果是学会在社会中越来越被“边缘化”,学会干部被“编外化”,而行政能力越来越强化,以至强化到取代学会,学会可“忽略不计”的地步。

      另一个问题,有学会研究者为中国学会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打抱不平”,提出“学术团体与国家事业单位,都在为社会提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服务,但前者却得不到财政(国有资产)支持”(中国科协学会管理处:《学术性社团的功能与设立标准调研报告》2005年1月19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网站)。

      学术团体与国家事业单位两者之所以受到“不同的待遇”,从“两个服务”的角度看,是由于社会对这两者服务功能看法不同。社会是如何看待学术团体的服务呢?按《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说法,社会团体(包括学术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强调“实现会员共同意愿”。其隐含意是为内部团体会员需求服务的。事实上,我们团体内部相当多的人也是这样看待自己的。而国家事业单位名称则强调它的“国家事业”性,是对国家、社会服务的。两个组织名称隐含服务上的巨大区别。

      找到这两者的互动结合,正是中国科协、中国科技社团增强实力、扩展职能的关键所在。对不同的学术团体“两个服务”的结合点要从各学术团体的具体情况去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但也有共性的东西,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我以为,一个重要的、共性的结合点,是学术团体承接政府转移出的本不该由政府承担的那部分社会职能。

      学术团体承接政府转移出的社会职能,不仅是当前国家社会事务管理改革的需要,也是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作用,满足科技工作者和会员的需要。科技社会化的大潮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已将学术团体推到了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问题研究、论证的前沿,推到了为科学决策服务的前沿。21世纪的学术团体,其为会员服务已不是改革开放初期维护科技人员生活待遇、工作条件的较窄领域,更包括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民主建设的权利。承接政府转移出的部分职能,将成为中国科技社团改革的中心议题之一,也将成为中国科技社团改革的突破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