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普之窗 - 科学普及 - 正文

生命,因“耳”而动听

发布时间:2008-01-20 00:00:00 来源: 阅读次数:2799

 专题

 

  它是我们五官中最容易被忽略的部位,但又是构造最复杂、我们获知外界信息最主要的器官之一。明天(3月3日)是第六届“全国爱耳日”。今年爱耳日的主题是:预防听力损伤和耳聋,人人享有健康听力。

 

  复杂的“雷达系统”

 

  对于处于远处难以把握、或者视觉无法触及的东西来说,我们的耳朵就是一个精密的雷达系统。凭借耳朵,我们可以分辨许多信息:唤你名字的是家人还是同事;过马路时背后是否有汽车通过;悉悉琐琐隐藏在黑暗处小动物的具体方位。所以有人说,耳朵所带来的听觉就像视觉一样,也是使我们保持健康与强壮的有力武器。

 

  通常我们所指的耳朵,是位于头部侧面一对肉“盘子”,实际上它远不是耳朵的全部。“盘子”在专业术语上称为外耳,它只是负责收集外界声音,通过它传输到里面一圈类似鼓皮似的坚韧薄膜,这层薄膜也被叫做耳鼓。耳鼓在收到声波之后,产生相应的震动并把信号传递到更里面的迂回曲折的中耳。震动波一次经过中耳三块小骨头锤骨、砧骨和镫骨,继续往里走到耳朵最靠里的部分,即耳蜗。耳蜗是一块形状像蜗牛的组织,上面覆盖有一层数万组又密又细的能传感的茸毛叫纤毛,纤毛在接到振动信息,最终把它传达给大脑。大脑中有关听力的组织包括听神经等,经过严密的分析,脑部听力中枢最终作出反应,判断这是一种什么声音,包括声音大小、出处以及方位等。这个由流体物质、小茸毛、小管道等组成的复杂而柔软的组织,在医学专家眼中,每一个小部件都有一本厚厚书本说不完的内容,而它就是在一瞬间完成了我们听声音的功能,不仅如此,它还帮助我们保持平衡。

 

  听力损伤并非无法补救

 

  和任何一个其它器官一样,耳朵也可能面临内伤、外伤、发炎甚至肿瘤等疾病问题。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耳朵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丧失听力。先天耳朵器件发育不良、噪音、药物摄入不当等都可能导致听力的丧失,另外,人随着年纪增大,各脏腑器官开始衰退,听力也会逐渐损失。

 

  听力与语言表达直接相关,所以听力障碍者往往伴随语言障碍。而这个问题严重影响这些人与外界正常的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在大约二三十年以前,我国曾经出现不少因药物使用不当引起中毒性耳聋案例,不过随着医学的发展,这种药物引起的耳聋比例逐渐减少,而新生儿先天性遗传性耳聋的比例在逐渐上升。在老年耳聋方面,我国目前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人有超过4000万有听力障碍。

 

  听力丧失的治疗方案要根据病因对症处理,如器官损伤引起的首先要手术解决损伤问题,耳蜗部位出现问题可植入人工耳蜗,然后再配合语言训练解决问题。记者了解到,在所有听力丧失中,最难解决的是听力中枢障碍,即是听力分析器出了问题。

 

  对绝大部分听力丧失者而言,虽然要找到原因彻底治愈听力丧失比较困难,但是只要尚有听力残留,情况并没有那么绝望。记者了解到,目前最简单可行的办法是给这些人士佩戴助听器。据不完全统计,门诊中的听力丧失病人大概70%—80%属于尚有听力残留的病例,也就意味着有绝大部分人适合佩戴助听器。

 

  不同人有不同的听力问题

 

  幼儿:警惕先天性听力丧失

 

  由于孩子听力发育不完全,耳毒性药物更容易对幼儿听力系统造成毒害,幸好我国医学界已经为此敲响警钟,目前这种病例已大大减少。新生儿因遗传原因或者发育不良引起的先天性听力丧失于是成为发病首位的问题。虽然孩子一出生时听力发育尚未完全,对声音没那么敏感,但是基本上在三个月时,幼儿应该对听力很有反应,如若不然,则应该尽早到医院检查。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孩子一出生就会做一种叫做耳声发射的检查项目,即检查孩子是否听力障碍,这种项目在我国很多大医院也可以进行。尽早发现及早期治疗幼儿的听力问题,可最大程度上解决孩子日后语言训练问题,而语言和听力是人沟通和交流的主要桥梁,直接影响孩子与社会融入程度。

 

  成人:不要让噪声污染你

 

  无论哪个年龄层的人,听力丧失还可能由中耳炎、耳蜗病变、自身免疫等引起。此外,成人听力最大的敌人主要是噪音。人们常说震耳欲聋,其实200分贝以上的噪声确实会使人失聪;长期处于噪音大的车间、公路等环境,也可能导致耳蜗外毛细胞损伤而耳聋。当然,不同人存在个体差异,并非所有人都一定耳聋。总体而言,如果有上述问题,则最好早点找到保护方法如使用耳塞、耳罩等。另外有的噪音污染可能是你自找的,比如的士高、把MP3耳机声音开很大声等。所以专家说,要学会把音量控制在使耳朵感到舒适的范围之内,来保护好耳朵。有资料显示,如果每天要在80分贝的噪音工作环境中干8小时,你就必须要用隔音设备,这个音量大致相当于你去听的交响音乐会所发出的音量;在85分贝的环境中工作4小时、在90分贝的环境中工作2小时、在95分贝的环境中工作1小时,你都必须采取措施保护耳朵。这些音量分别相当于螺旋桨式除雪机、摇滚音乐会、大功率的锯床所发出的声音。而耳机的护耳原则是,最好把音量调到你旁边的人听不到你耳机发出的声音。否则的话,可能会伤害听力。

 

  老人:不要拒绝助听器

 

  在我国,耳背和驼背一样,好像是年老者的专利,其实不然。因为年龄大听力器官衰退引起听力损失固然无法挽回,但是总有补救的办法。在西方国家,助听器对老人来说属于常规佩戴,但在我国却并非如此,这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等有关。而不少医学专家极力推荐老人尽早佩戴助听器。专家介绍,和新生儿佩戴越早越有利于学习语言一样,老年人应该一有听力下降现象就佩戴,因为这不但保证了老人生活质量,如和外界沟通,也有利于老人自发地抵抗听觉器官衰退,助听器保证老人器官一直处于使用状态,也即帮助延缓了听力下降的速度。

 

  链接

 

  科学护耳 保护听力

 

  几乎所有这些导致听力损伤的因素都是可以预防的,但由于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听力损伤的人越来越多。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保持乐观向上、不急不躁的情绪。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调整饮食结构,多食含锌、铁、钙丰富的食物,切忌长期食用高盐、高脂肪、低纤维素类食品,切忌暴饮暴食,要戒除烟酒。

 

  慎用或禁用对听神经有损害的药物:严格掌握药物使用的适应症。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为并发耳蜗损害最多的一种耳毒药物,避免滥用此类抗生素将是降低药物性耳聋的一项重要措施。

 

  避免噪音的接触,远离噪音:听收音机的时间不宜过长,音量不宜过大。

 

  经常按摩耳朵:比如按摩耳廓、捏耳垂,也可以按摩颈后发际两侧凹陷处的“风池穴”。

 

  不要随便掏耳朵:掏耳朵时如果用力不当容易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稍不注意,掏耳勺还会伤及鼓膜或听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响听力。

 

  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脑动脉硬化及糖尿病:积极治疗这类疾病对防止微循环障碍、延缓老年人听力减退的速度非常重要。刘江峰

 

  专家支持 广州军区总医院耳鼻喉科 熊敏 博士 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陈佳利

 

  图:

 

  绘图:陈健珊

 

  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