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巢引凤,只为你
发布时间:2016-03-22 16:18:30 来源: 阅读次数:4771
枫山科技论坛
科技人员迎新晚会
科技人员外出考察
3月18日是全国科技人才活动日。你知道我区有多少位院士?多少个海外人才吗?
院士、海外人才?没错,虽然我们比不上一线城市,但我区的科技人才却也是“卧虎藏龙”。至目前,我区已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8家,引进11位院士。引进海智项目26个,引进300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在我区创业,企业建有创新团队150余个,其中国家级创新团队1个,省级18个。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人才已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转型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我区为了吸引高端项目和高端人才入驻我区,积极开展海智引才工程,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出台各项政策措施,“筑巢引凤”,只为优秀人才引得来,留得住。
“海智”引才,推进高端人才加速集聚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就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你知道高层次人才创造的经济效益吗?“省千人计划”海智专家车大庆,是一位海归博士后,是科技类创新人才,被授予“浙江省特聘专家”。他担任九洲药业副总并负责研发工作,共开发了100多个产品。申报专利50多项,授权20多次项,其中10余个投入产业化,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014年九洲药业成功上市。
车大庆是我区海智引才工程的一个缩影。区科协主席董林春表示, 2014年,我区建立全国首个县级“中科协海智基地”,并积极实施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大力助推经济转型升级,共吸引近百名海智专家和项目来台州洽谈合作,举办高峰论坛、学术讲座,基地也被中国科协海智办授予2015年度先进工作基地称号。
“人才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现在我们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快经济发展必须要向创新驱动转变,而创新驱动发展,人才是关键。我们科协通过海智这个平台,着眼于海外的高端人才,为企业牵线搭桥,当好人才的‘红娘’。”董林春说。
为引进人才,我区多方位、多层次开展海智引进活动。成功举办“2014年中国台州国际人才合作洽谈大会暨中国科协海智计划项目接洽会”。根据我区产业特点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共邀请来自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智能制造设备、高端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海外项目和人才以及海外科技社团负责人60余人、36个项目参会,其中有3个项目分别入选“市500精英”计划ABC档。其中“净化器”项目已实现产业化,市场十分热销,产品供不应求,预计产值能达到3千万以上。
为提高引才引智针对性,我区在全区规模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中筛选了一批有实力、有平台、有意愿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或投资、创业项目的企业,建立完善了区级重点企业数据库,并开展项目、人才需求信息征集活动,积极开展了各类招才引智活动。8月25至26日我区专门邀请了海智农业专家高继明博士一行,为我区现代农业问诊把脉并作专题讲座。我区还以海智工作基地为平台,分别在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地建立海外引才工作站,拓宽海外引才渠道,扩大引才引智的覆盖面。
此外,我区还全面加快海智平台建设,有效促进海智人才创新创业。引导和扶持企业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力度,推进创新团队建设。目前,全区有300多名海智高层次人才在我区创业,全区企业建有创新团队150余个。同时,加强海创基地建设,保障海智创新创业,搭建工作平台,让海智领军人才有作为。提升人才服务水平,积极推动海智人才与地方人才政策措施的无缝对接,保障海智项目落地生根。
建8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11名院士
2015年,当国外正遭受埃博拉病毒肆虐时,我区的海正药业院士工作站正在研制埃博拉病毒疫苗,不仅成功研制出疫苗,创造了抗体药物研发生产的“中国速度”,而且代表中国国产抗体药物首次走出国门,得到了国际广泛好评,还受到习近平主席的赞誉。
“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设是我区凝聚科技才智,推进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项目。“院士在我们全中国也没多少,他们科研成果产生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更重要的是随着院士工作站的建立,企业本土科研团队有机会参与研制,将进一步提升我们本土科技人员的水平,充实科技力量。”董林春说。自2010年5月,我区成立首家院士专家工作站,近6年来,我区已在药业、医疗服务、环保、海洋渔业等方面建有8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先后引进11位院士。学会组织、企业科协、科研院所是科技人才队伍荟萃的高地,让科协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智力优势。区科协以服务经济转型、助力科技创新为目标,以院士专家工作站为平台,立足企业主体,引导高端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助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此外,我区还鼓励各学会参加学术交流和调查研究。积极实施“金桥工程”,通过枫山科技论坛、“软课题立项”、“政协提案”、“科协专报”等方式为党委政府建言献策。搭建举荐表彰平台,促进优秀科技工作者脱颖而出,储备我区的人才资源。并搭建组织平台,哪里有科技人员,科协组织就建到那里,目前,已在各类企业及新经济组织建立科协组织70余家。并以区科技人员俱乐部为平台,通过科技采风考察、运动会、迎春晚会等活动,增进彼此间的交流,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科技教育“玩”出新高度
当我区不断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涌现众多国家级、省级科技工作者时,我们的科技教育也是硕果累累。2002年至2015年,台州一中的学生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26项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6项),省级81项奖(一等奖50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16项),三次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是浙江省的“获奖大户”。 2010至2015年,学生共获得40多项专利授权。台州一中也在2014年8月被评为全国科技创新教育十佳学校。
而这些成绩的获得离不开我区对科技教育的重视,也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台州一中副校长陈征燕,她带领学生多次获得省、全国创新大赛大奖。可乐瓶、水……几样简单的东西,竟然能制作成“火箭”,还能蹭地一下飞180米高,大家是不是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可台州一中的3个学生靠自己琢磨,制作出了这样的“水火箭”。去年8月,在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第30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台州一中作为我市唯一一所参加本次决赛的学校,收获了两个创新项目全国一等奖和一个三等奖。
本来的抱着“玩”的心态进行的科技比赛,玩着玩着他们就更多地想着实用性了。陈征燕说:“学校的科技教育就是让学生以生活的视角解决自然、社会科学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兴趣,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不把科技创新当做学业负担,而是把学科知识结合到实践中去。当中的艰辛只有陈征燕他们知道。在多年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她不仅要求加强技术应用,还加强了大学先修课程的学习。如“发明创新社”成员从2013年开始研究水火箭,他们不仅参加了职业技能类选修课,还先修了大学《普通物理》、《理论物理》、《高等数学》等知识,用微积分从理论上推导出水、空气之比与火箭最大高度的函数关系,并进行了实践检验,利用物理学知识设计制作了捆绑式三级水火箭。
正是这样以“专题选修、课堂教学渗透、课外活动”三大课程为支撑的科技教育课程体系,把科技教育渗透在“学科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专题选修课程”、“社会实践活动”等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面向全体学生,变精英科技教育为大众教育。多年来,台州一中的学生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省级奖以上85项,也为科技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中的金纪阳同学选择“黄岩乳桔品质分析和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经过一年多的调查和实验,用化学定量分析的方法测定了乳桔的维C、果酸、还原糖、可溶性固形物等上千个实验数据,还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研究成果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高士其科普奖,省一等奖。他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学习后,一年级就参加了导师的研究项目,承担了许多实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