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科协“四化”打造科普工作新机制
发布时间:2011-04-08 15:54:16 来源: 阅读次数:3459
近年来,区科协以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为契机,积极探索科普工作新机制,整合社会资源,突出工作重点,努力提升公众科学素质。
一是工作项目化。以项目化形式推进“一站一栏一员”建设,特别是针对困难村(居)的“站栏员”建设和科普示范村、社区、基地等建设培育,都实行项目申报、择优奖补。去年,共有8个项目实施了科普专项经费奖补近14余万元。
二是资源共享化。在科普基础设施、科普宣传阵地等方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社会力量,按照共建共享的思路,整合现有资源,如依托解放一江山岛战役纪念馆、大陈风力发电场、海岛生态资源等,开展军事科普、能源气象、海洋科普宣传。并规划兴建解放南路科普一条街、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下陈街道米丘林科普教育基地、海门街道低碳环保科普馆等科普基础设施,着力构建社会性、基础性共享平台。
三是活动集成化。每年举办的“科技(普)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科技下乡”等活动,将科普活动和为民服务有机结合,将科普工作和部门职能工作有机结合,活动采取各部门联合大行动的模式。去年,先后组织了近20多个单位、部门联合开展送科普大餐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海岛、进军营等活动。
四是服务效能化。坚持以人为本,以受众需求为导向,提升科普工作的针对性和服务的有效性。每年,针对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四大重点人群,适时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如针对日本发生地震海啸和核泄漏事件后,为正确引导我区公众科学应对灾害事件,区科协在《今日椒江》开设《科普天地》专栏介绍核辐射知识,并联合多家单位在青少年宫广场开展“科学防灾、共建和谐”大型广场活动,通过展板展示、专家咨询、资料发放等形式,普及推广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公众应对突发灾害事件的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