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普之窗 - 科普惠农活动 - 正文

椒江区科协实施科普惠农 推进新农村建设

发布时间:2008-01-20 00:00:00 来源: 阅读次数:5300

  实施“科普惠农”是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椒江区科协充分发挥科协的职能作用,整合社会科普资源,采取五个行动大力开展惠农活动,取得一定成效,有力地推进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科普宣传行动。“科普惠农”意在提高广大农民科学素质,需要动员广大农民参与。区科协每年精心举办“科技活动周”、“科普日”活动,举办“科普五月风”,及“强农富民、情系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传播联合行动,发挥电视、广播、网络、台州商报等大众传媒作用,运用宣传展版、横幅气模、集市摆摊、文艺演出、科普大篷车等各种宣传方式,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频次的宣传,在农村广泛宣传、普及科普意识,宣传《科学素质行动纲要》。同时坚持科技下乡活动。不定期地举办科普集市,开展科技咨询、科技讲座、赠送科技图书等活动推广农业生产新品种、新技术。05~06年送科技下乡活动,惠及农民3万多人。07年上半年,发动和组织街道科协、医学会、农学会等科普职能单位的科技人员,开展科技下乡和科技讲座活动,安排了医疗咨询、农业科技咨询、科普展板展示、科普知识有奖征答以及防震减灾、食品卫生、百姓生活、气象知识等知识宣传。通过宣传把科技知识送到千家万户。

  科技培训行动。科技培训是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科协与有关部门多方联合、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一是对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等农村带头人的科技培训工作。专门设立培训班、学习班、现代远程教育等形式进行培训,培训班每期80~100学时,使结业学员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和一定的经营管理知识,能在建设新农村中切实发挥带头作用。二是实施“234”计划,即启动二大工程、突出三大培训方式、建立四大培训机制,扎实推进农村劳动素质培训。三是以基层农函大分校教学点为平台,进一步拓宽农民实用技术的培训途径。通过培训把先进适用技术落实到千丘万顷。

  据06-07年上半年统计,全区农函大培训一年制学员4205名,举办短期培训32期,1550人次;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实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学员2633人;农村劳动素质培训6500多人;区农学会举办各类农业适用技术培训48期次,培训4970人次。

  科技示范行动。建设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技示范基地,是新形势下搞好农村科普、推广农业适用新技术的切入点。几年来,区科协与区农学会根据椒江农业区域布局,围绕产品建基地,突出特色强基地,连片开发扩基地。目前已形成初具规模的农业生产示范基地15个,涉及到农、林、牧、渔各业。如3万亩台州湾牌柑桔生产基地;三甲下陈十、十一塘2万亩海淡水养殖基地;西山、章安东魁杨梅基地; 2万多亩的蔬菜基地;食、药用菌科普示范基地等等。

  科普队伍建设行动。建立农村科普队伍是农村普及科学知识的根本措施。区科协着重从三方面入手:第一积极扶持乡镇农技协。农技协主要为农民解决农业技术服务问题,它下连着广大农户,上连着科技专家,在科技传播和示范引导方面起“二传手”作用,直接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广大农民提供一个脱贫致富的快车道。第二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全区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5家,涉及到蔬菜、水果、水产、畜牧、苗木、粮食等6个产业,合作社把农民组织起来应对市场经济的竞争和风险,降低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产生的资金压力、市场压力,为农民增加收入创造条件。第三积极扶持农村科普带头人。他们与周围农民联系紧密,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他们的科技示范成果农民看得见、容易学、见效快,能使周围农民感受到科技带来的巨大财富,少走弯路。

  科普设施建设行动。科普设施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的基础条件。几年来,区科协精心策划、积极筹资,从财力、物力等诸多方面积极推进农村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其一,建成10米以上标准科普画廊23座。其二,80%以上街道(乡镇)建成科普(图书)活动室。其三,60%以上村完成 “一站一栏一员”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