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行医 用笔歌医——记中医学会医生王利
发布时间:2015-12-18 19:00:51 来源:椒江区科学技术协会 阅读次数:2925
如果哪天,我真的倒下了
请一定要把我的诗留着
诗里虽然有疼痛,无奈和挥之不去的惆怅
但一定也有阳光,星星,大地和温暖的事物
我想让更多的人看到
那路,一定是长的
也一定是曲折的
但咬着牙走下去,总会到达彼岸
我之所以其他的都可以舍弃,只想留着诗歌
更因为,我在诗中写下了一个个医务人员的酸甜苦辣
他们有着不被人理解的一面
总是需要有人去揭开那些
遮蔽人们眼睛的尘沙
——王利
近日,台州某论坛一篇题为《新台州人书写中国首部医疗诗歌集:<医生,那深渊里的守护者>》的帖文引来网友的关注。帖中用30多首医疗诗,展示了医院里的悲欢离合和医生们的酸甜苦辣,网友大赞:“你不仅用心去做医生,更是用灵魂在写诗!”
这位医生就是台州市中医院体检中心医生王利,一位来自陕西的80后医生。
大山挡不住心的飞翔
王利出生于陕西偏远山区一户农民家庭,在5个兄弟姐妹里,他排行第三。从初中起,王利每个月都会收到大姐从台州寄来的信件。信中,他知道山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心中萌生翻越大山想看山外面世界的想法。
高中时,王利来到县城念书。“虽然走出了大山,但这并不是我渴望的世界。”王利说,他开始大量阅读,在书中寻找更为广阔的世界,每天都会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到日记之中。也是在这个时期,王利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渴望成为一名作家。
“对于农村的孩子,学习一门实用的技术显得更为实际。”王利说,“再加上小时候曾有过被老中医拒绝看病的经历,而自己特别希望能成为一名医生,来证明并不是所有医生都是这样的。”所以填报志愿时,王利填报的全是医学专业,而不是中文专业。
27本日记整理成书
点阅量超过20万
在陕西中医药大学学习的5年,除了上课以外,王利的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图书馆里。“那时候,看的大多是散文、杂文和诗歌类的书籍,粗略统计了下至少看了500多本。”王利说。
大学里,王利一直保持写日记的习惯,写了整整27本,日记里记录着他对社会、教育、人性等的思考。“其实,写作对我来说是一个疗伤过程,因为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不平衡性,当我的理想和现实发生了某种断裂和差距,我便用文字来修复和对接它们,使二者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至于使我不知所措地活着。”王利说。
2011年,王利大学毕业来到台州,在路桥一家医院当临床内科医生。而那27本日记,也被他悉数带了过来。“这些日记记录着我的青春,我用两年的时间将它整理成书,写成了我人生的第一本小说《那年那月那时》。”王利说。
2013年,《那年那月那时》开始在文学网站榕树下连载,点阅量超过20万。这是一部反思大学校园生活的小说,王利以幽默风趣但又不乏深刻、充满哲思的语言风格,真实地再现了大学生活的原貌,表达了对青春、爱情、理想等命题的反思,写出了一群大学生的困惑与迷茫、青春与希望。
用诗歌缓解医患矛盾
2013年,王利考入台州市中医院,成为一名体检科医生。“20岁时,我给自己定了目标,医学是用来安生,而文学则是用来立命的。”王利说。
在医院的日子里,王利听到太多关于医生和患者矛盾的故事。“现在有一种现象,就是大部分患者对医生的看法形成了一个大致的印象:黑心,劳累,冷漠,红包,药扣,风险,奉献。”王利时常想,医生和患者两个目标一致的群体为何会走到今天这种局面。
每天最关心的并不是美食、亲人/而是患者的血常规、痰培养、大小便/这就是医生的日常/如果哪床患者的肾功能恶化/你就会看到他们皱着眉头,想着解决办法/患者康复了/他们会心一笑/然后投入到忙碌的工作/治疗新的病人/写新的首次病程记录、新的入院记录
——王利
“作为医生,其实我很想把从医路上的点点滴滴写下来,无论是医院里的悲欢离合,还是医生们的酸甜苦辣。”王利说,“如果有更多的人了解真实的医生和医院,如果医患双方能付出更多的理解与温情,那么,医患之间的矛盾终有望化解。”
其实,王利一开始选择的是小说的形式。而在一次文艺座谈会上,他遇到了打工诗人李明亮,这次的交谈促使他选择用诗歌记录医生这个群体。
“我始终有个诗歌观,那就是诗歌只能是个人的,我并不想标签自己为某个群体写什么,即便写了医生这个群体,那也是从个人的视角去表述的。”王利说,“这部诗歌集目前已写了100多首,我会一直写下去,只写医疗,它仅仅是对已经发生的故事的个人角度的一个客观记录和主观描述。”